慢性肾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慢性肾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稳定后适度活动,调整饮食限蛋白、钠盐,保证热量;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用ACEI或ARB类药,血压控制目标依蛋白尿情况而定;部分患者用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避免加重肾损害因素,预防感染、不用肾毒性药、控制血糖血脂;病理严重者可能需免疫抑制治疗,且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监测不良反应。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等,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利于身体恢复,避免因活动过度加重肾脏负担。成人也应根据自身病情和体力状况合理安排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2.饮食调整: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优质蛋白占比应较高。例如,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时,可适当限制蛋白质至0.8g/(kg·d)左右,其中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占一半以上;对于水肿和高血压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g以下,这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控制血压,对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适用,儿童患者也需遵循此原则,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同时,要保证热量摄入充足,以满足机体基本代谢需求。
二、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1.降压药物选择: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不仅可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例如,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并减少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功能恶化。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儿童患者使用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2.血压控制目标:一般要求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如果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1g/d),血压控制目标应更严格,需低于125/75mmHg。这对于延缓慢性肾炎进展至关重要,不同性别患者在血压控制上无本质差异,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三、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物
对于部分慢性肾炎患者,可使用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物,如双嘧达莫等。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肾脏微循环,可能对延缓肾功能恶化有一定帮助。但使用时需权衡利弊,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血倾向等,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四、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1.避免感染:感染是加重慢性肾炎病情的常见诱因,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患者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需加强防护,如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2.避免肾毒性药物:应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在使用任何药物前,患者都应告知医生自己患有慢性肾炎,由医生评估药物的肾毒性风险后再决定是否使用。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尤其要严格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3.控制血糖和血脂: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的慢性肾炎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和血脂。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方式实现,如饮食上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适当运动等;血脂控制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这对于保护肾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需重视血糖和血脂的控制。
五、免疫抑制治疗
对于一些病理类型较严重的慢性肾炎患者,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等,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等,但免疫抑制治疗有较多不良反应,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儿童患者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时需格外谨慎,充分评估药物风险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