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是什么意思
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不同腔隙使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分为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阻滞,有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后并发症相对少、术后可提供镇痛等优点,也可能存在麻醉平面过高致呼吸抑制等缺点,实施前需详细评估患者,操作要遵无菌原则,不同情况患者有相应特殊要求。
一、椎管内麻醉的分类及原理
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麻醉作用。其原理是药物作用于脊神经根、脊髓表面,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适用于下腹部、盆腔、下肢及肛门会阴部的手术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由于其脊柱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实施腰麻时需特别注意穿刺操作的精准性,避免损伤脊髓等结构;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脊柱退变等情况,也会增加穿刺难度和风险。
硬膜外阻滞: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硬膜外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药物可通过渗透至椎间孔、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或进入蛛网膜下隙而发挥作用。可用于从颈部到下肢的手术等。在性别方面,一般无绝对差异,但不同性别的患者可能因个体的生理差异,对麻醉药物的反应略有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因血管收缩等因素影响硬膜外阻滞药物的扩散等;有脊柱病史的患者实施硬膜外阻滞时需谨慎评估,因为脊柱病变可能改变硬膜外隙的解剖结构,增加穿刺风险和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腰硬联合阻滞:联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阻滞的优点,先进行腰麻穿刺,注入少量局麻药,再通过硬膜外导管进行术后镇痛等操作。其原理综合了腰麻起效快和硬膜外阻滞可延长麻醉时间等特点。
二、椎管内麻醉的优点
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较小:相比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如老年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有利于维持术中的生理稳定。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对于儿童,由于其心肺储备功能相对较弱,椎管内麻醉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小的优势更为突出,能降低麻醉相关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也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物对心肺功能的抑制作用。
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如果操作规范,椎管内麻醉的术后并发症如恶心、呕吐等的发生率相对全身麻醉较低。对于不同性别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虽无本质差异,但个体对并发症的耐受可能因性别相关的生理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相对而言术后恢复可能更顺利,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需密切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
术后可提供镇痛:硬膜外阻滞等方式可以在术后通过硬膜外导管持续注入镇痛药物,提供较长时间的术后镇痛,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减轻患者的痛苦。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术后镇痛可以减少其因疼痛导致的应激反应等,但要注意儿童的药物代谢等特点,合理选择镇痛药物及剂量;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可以改善其术后的舒适度,促进康复,同时也降低了因疼痛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等风险。
三、椎管内麻醉的缺点及注意事项
可能存在的缺点: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麻醉平面过高,导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儿童,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麻醉平面过高的耐受能力更差;老年患者本身心肺功能储备不足,麻醉平面过高时更易出现严重的呼吸、循环抑制。
注意事项:实施椎管内麻醉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脊柱情况等。对于有穿刺部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椎管内麻醉。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麻醉前的评估和准备都有相应的特殊要求,例如有脊柱手术史的患者再次实施椎管内麻醉时,需要充分评估脊柱的解剖结构变化等情况,以确保麻醉操作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