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怎么得来的
肾阳虚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先天禀赋不足(父母体质弱尤其是肾阳虚时胎儿先天肾精亏虚)、年老体衰(年龄增长肾气渐衰)、外邪侵袭(寒邪侵袭伤阳、湿邪困阻碍阳)、劳倦过度(耗伤正气包括肾阳)、久病伤肾(慢性疾病迁延损伤肾阳)、情志因素(长期情志不遂影响气血脏腑波及肾阳)。
一、先天禀赋不足
(一)胎儿时期因素
若父母体质较弱,尤其是存在肾阳虚的情况,在孕育胎儿时,可能会使胎儿先天肾精亏虚,为出生后肾阳虚埋下隐患。从中医理论角度,肾为先天之本,父母肾精不足会直接影响胎儿肾精的充盛程度,胎儿出生后肾的功能基础就相对薄弱,易出现肾阳虚相关表现。例如,家族中有多人有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肾阳虚倾向的遗传背景,胎儿发生肾阳虚的概率可能会增加。
二、年老体衰
(一)生理机能衰退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肾气逐渐衰退。一般男性40岁左右、女性45岁左右开始出现肾气渐虚的情况,到了老年阶段,肾阳虚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脏腑功能减退,肾阳的温煦、推动等功能逐渐减弱。研究表明,老年人肾组织形态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肾脏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的内分泌功能也出现紊乱,这些都与肾阳虚的发生相关。比如老年人群常见的夜尿频多、畏寒肢冷等表现,多与年老体衰导致的肾阳虚有关。
三、外邪侵袭
(一)寒邪侵袭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寒邪易侵袭人体。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若人体长时间受寒邪侵犯,肾阳会受到损伤。例如,在寒冷地区生活、工作,或者夏季过度贪凉,长时间吹空调、吃冷饮等,都可能使寒邪入侵机体,损伤肾阳。寒邪侵袭人体后,会凝滞气血,影响肾阳的温煦功能,导致机体出现畏寒、肢体发凉等肾阳虚的症状。有研究显示,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的人群,肾阳虚的患病率高于生活在温暖环境中的人群。
(二)湿邪困阻
湿邪重浊黏腻,易阻遏阳气。当人体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或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内停时,湿邪会困阻肾阳。湿邪困阻肾阳后,会影响肾阳的正常功能发挥,出现肢体沉重、困倦乏力、畏寒等肾阳虚表现。比如一些长期居住在南方潮湿地区的人群,由于湿邪内侵,易出现肾阳虚相关症状。湿邪与肾阳虚相互影响,湿邪阻滞会进一步加重肾阳不足,而肾阳不足又会导致水湿运化失常,形成恶性循环。
四、劳倦过度
(一)过度劳累
长期的过度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会耗伤人体正气,其中也包括肾阳。过度劳累会使人体精气耗损,肾阳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和补充,从而导致肾阳虚。例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长时间的劳累工作会逐渐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肾阳虚症状;长期熬夜、过度用脑的人群,也可能因劳倦过度损伤肾阳,出现精神萎靡、畏寒等表现。过度劳累还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进一步影响肾阳的正常功能。
五、久病伤肾
(一)慢性疾病影响
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心肺疾病等,疾病迁延不愈会损伤肾阳。以慢性肾病为例,肾脏长期处于病变状态,会影响肾的气化功能,导致肾阳亏虚。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由于心肺功能受损,影响气血的运行和输布,进而影响肾阳的温煦作用。长期的慢性疾病会使人体正气耗伤,肾阳逐渐不足,出现畏寒、水肿、腰膝酸软等肾阳虚的一系列表现。例如,慢性肾炎患者病情长期不愈,易出现肾阳虚的证候,表现为怕冷、肢体浮肿、腰酸等。
六、情志因素
(一)长期情志不遂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因素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进而影响肾阳。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与肾的关系密切,情志不遂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从而波及肾脏,导致肾阳不足。例如,一些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状态的人群,易出现肾阳虚的表现,如情绪不佳时伴有畏寒、性欲减退等症状。不良情志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肾脏的功能,导致肾阳亏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