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的检查包括尿液、血液、影像学检查。尿液检查中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异常,尿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血液检查中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RP和PCT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可观察肾脏等情况,CT用于不典型等情况,MRI对肾脏病变诊断有价值且无辐射。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
白细胞:肾盂肾炎患者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通常明显升高,若每高倍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提示存在尿路感染可能,肾盂肾炎时炎症刺激会导致白细胞聚集在泌尿系统,这是常见的炎症指标表现。
红细胞: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镜下血尿,红细胞数量增多与炎症累及泌尿系统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出血有关。
细菌:可发现细菌,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类型等情况。
亚硝酸盐:若尿液中存在细菌且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试验可呈阳性,对尿路感染有辅助诊断价值,因为肠道细菌常是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来源,其代谢会产生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的过程。
白细胞酯酶:阳性提示尿液中有白细胞,提示炎症存在,因为白细胞酯酶主要由中性粒细胞产生,当有炎症时中性粒细胞聚集,会释放白细胞酯酶导致检测阳性。
2.尿细菌培养:
是诊断肾盂肾炎的重要依据,可明确致病菌种类,以便针对性使用抗生素。一般要求在使用抗生素前留取标本,这样能保证培养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培养可以得到具体的细菌菌落数等信息,若菌落数≥10CFU/ml,通常提示有感染,而且还能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择敏感抗生素。不同年龄段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等不同,尿细菌培养结果的临床意义解读可能略有差异,比如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尿细菌培养阳性更应重视。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一般会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提示机体存在感染炎症反应,因为感染发生时,机体的免疫细胞会被动员起来,中性粒细胞作为主要的炎症反应细胞会增多来对抗感染,不同年龄人群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幅度可能不同,儿童相对成人可能变化更明显些。
C-反应蛋白(CRP):CRP会明显升高,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时,肝脏会快速合成CRP,其升高程度往往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比如肾盂肾炎病情越重,CRP升高越明显。
降钙素原(PCT):PCT在细菌感染时会升高,尤其在严重细菌感染包括肾盂肾炎时,PCT水平会显著升高,可用于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指导抗生素的使用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PCT的正常参考值及感染时的变化特点有一定差异,需要结合具体年龄来判断其临床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情况,肾盂肾炎时可能发现肾脏回声增强等改变,有助于排除肾脏其他结构性病变,如肾结石、肾囊肿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安全,无辐射,能较好地观察肾脏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超声检查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了解肾脏大体结构有无异常。
还能查看肾盂、肾盏有无扩张等情况,若存在肾盂肾炎导致的泌尿系统梗阻等情况,超声可发现相应的肾盂肾盏扩张表现。
2.CT检查:
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肾盂肾炎或者需要进一步明确肾脏实质病变情况时可考虑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实质的情况,如有无脓肿形成等,对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CT有一定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除非超声等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在儿童中应谨慎使用CT检查,尽量减少辐射暴露风险,除非病情需要必须进行时才考虑。
3.磁共振成像(MRI):
对肾脏病变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对于肾脏炎症病变的范围、程度等显示可能比超声和CT更具优势,而且无辐射。但相对费用较高,一般也是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会考虑进行。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MRI相对更安全,可作为一种选择来评估肾盂肾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