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某一腔隙使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包括腰麻、硬膜外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等。其优点有麻醉效果确切、对生理干扰小、术后恢复快且可提供术后镇痛;缺点是可能出现麻醉平面异常、有神经损伤风险、会引起低血压和术后头痛。特殊人群在进行椎管内麻醉时需特别注意,老年人要全面评估、密切监测;儿童要精确计算药量、做好安抚;孕妇要避免影响胎儿、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肥胖患者可借助辅助手段定位、控制药量;患有脊柱疾病者要权衡利弊、注意穿刺技巧。
一、定义及原理
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的某一腔隙,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根据注入部位不同,可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硬膜外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等。
二、优点
1.麻醉效果确切:能为下腹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提供良好的镇痛和肌肉松弛效果,满足手术需求,且可根据手术部位和时间调整麻醉平面和作用时间。
2.对生理干扰小:与全身麻醉相比,椎管内麻醉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的抑制相对较轻。患者在麻醉过程中保持清醒,能更好地配合手术,减少了因气管插管等操作引起的呼吸道并发症。
3.术后恢复快:患者术后苏醒迅速,能较早进食和活动,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了肺部并发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缩短了住院时间。
4.可提供术后镇痛:通过留置硬膜外导管,可在术后持续给予镇痛药物,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三、缺点
1.可能出现麻醉平面异常:包括麻醉平面过高或过低。麻醉平面过高可导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严重并发症;麻醉平面过低则不能满足手术需要,需追加麻醉药物或更改麻醉方式。
2.有一定的神经损伤风险: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脊神经,导致术后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若患者存在脊柱畸形、椎管内占位等病变,会增加神经损伤的风险。
3.引起低血压:交感神经被阻滞,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可导致血压下降,尤其是在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
4.术后头痛:多见于腰麻后,可能与脑脊液外漏导致颅内压降低有关。一般在术后13天出现,抬头或坐立时加重,平卧后缓解。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对麻醉的耐受性较差。在进行椎管内麻醉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控制基础疾病。麻醉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血压、心率的变化,避免低血压和心率失常的发生。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儿童:儿童的脊柱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穿刺难度相对较大。在进行椎管内麻醉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精确计算麻醉药物的剂量。同时,要做好患儿的心理安抚工作,避免因哭闹不配合导致穿刺损伤。术后要加强监护,观察患儿的呼吸、循环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3.孕妇:孕妇在妊娠期间生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脊柱生理弯曲改变、硬膜外间隙血管扩张等,增加了椎管内麻醉的难度和风险。麻醉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同时,要密切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儿的情况,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
4.肥胖患者:肥胖患者的脊柱标志不明显,穿刺定位困难,且硬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腔相对较窄,穿刺时容易误入血管或损伤神经。在进行椎管内麻醉前,可借助超声等辅助手段定位穿刺点。麻醉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避免麻醉平面过高。
5.患有脊柱疾病者:如脊柱畸形、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患者,椎管内麻醉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或增加神经损伤的风险。在决定是否采用椎管内麻醉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必要时请骨科或神经外科医生会诊。若选择椎管内麻醉,要特别注意穿刺技巧,避免损伤脊髓和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