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治得好吗
慢性肾炎能否治好不能一概而论,其预后与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治疗情况等因素相关。病理类型中不同类型预后有差异,临床表现里蛋白尿程度、血压水平、肾功能基础影响预后,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避免加重肾损伤因素)和药物治疗(降压药物、减少蛋白尿药物等),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各有特点,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预后和治疗。
一、影响慢性肾炎预后的因素
1.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预后有差异。例如微小病变型肾炎相对预后较好,部分患者经治疗可缓解;而一些病理类型较严重的,如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预后相对较差。从病理角度看,肾小球病变的轻重程度、有无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损伤情况等都会影响预后,若病理显示肾小球硬化程度重、间质纤维化范围广,往往预后不佳。
2.临床表现
蛋白尿程度: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者相对预后差,因为持续大量蛋白尿会加重肾小球损伤,加速肾功能恶化。比如研究发现,长期大量蛋白尿的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减退的速度比蛋白尿程度轻的患者快。
血压水平:高血压会加重肾小球内高压,促进肾小球硬化,所以血压控制不佳的慢性肾炎患者预后更差。若患者血压长期高于130/80mmHg,相较于血压控制良好(血压<130/80mmHg)的患者,肾功能衰退的风险更高。
肾功能基础:就诊时肾功能已经明显减退(如血肌酐升高较明显)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因为此时肾脏的固有细胞损伤严重,残存的肾单位少,修复和代偿能力有限。
3.治疗情况:规范的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比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如果能早期发现慢性肾炎并及时给予合理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进展。
二、慢性肾炎的治疗及对预后的影响
1.一般治疗
休息与饮食: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在饮食方面,要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应<6g,有水肿及高血压者更应严格限制。合理的休息和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延缓病情进展。例如,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8-1.0g/(kg·d),以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为主;若肾功能减退,则进一步限制蛋白质摄入至0.6-0.8g/(kg·d)。
避免加重肾损伤的因素:应避免感染、劳累、使用肾毒性药物等加重肾损伤的因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可诱发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加重病情;劳累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也不利于病情控制;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具有肾毒性,应避免使用。
2.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如前文所述,ACEI或ARB类药物是常用的降压药物,除了降压作用外,还能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以ACEI类药物为例,它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从而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进展。
减少蛋白尿药物:除了ACEI/ARB外,部分患者可能还会根据病情使用其他减少蛋白尿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但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它们有一定的副作用,需权衡利弊后使用。
对于儿童慢性肾炎患者,要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长指标。儿童慢性肾炎的治疗同样遵循上述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原则,但在药物选择上更要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并且要加强随访,关注肾功能及尿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对于老年慢性肾炎患者,要同时关注其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在治疗慢性肾炎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其他基础疾病的控制,且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要更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