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得了IgA肾病可以治好吗
儿童IgA肾病预后有差异,与病理类型、临床表现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需长期管理,包括定期随访、预防感染、心理关怀,通过规范治疗、长期管理及把控影响预后因素,部分儿童可获较好预后,家长和医护人员需共同努力关注病情变化并采取干预措施。
影响预后的因素
病理因素:
从病理类型看,免疫荧光下IgA沉积的范围、肾小球硬化的比例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若肾小球硬化率低于10%,儿童IgA肾病预后相对较好;当肾小球硬化率超过50%时,预后往往较差。
另外,是否存在新月体形成也是关键。有明显新月体形成的儿童,病情进展风险较高,预后相对不佳。
临床因素:
蛋白尿程度: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的儿童相较于蛋白尿程度较轻(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的儿童,更易出现病情进展。研究表明,大量蛋白尿持续存在会加速肾脏纤维化进程,影响预后。
高血压情况:儿童IgA肾病伴有高血压时,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重肾脏损害。高血压会增加肾小球内压力,促使肾小球硬化,从而影响预后。
治疗方法及对预后的影响
一般治疗:
休息与活动:在病情活动期,儿童需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肾脏的负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这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感染等情况,而感染又会加重IgA肾病的病情。
饮食调整:低盐饮食对于伴有水肿或高血压的儿童尤为重要,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2-3g。同时,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一般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既能保证营养供应,又可减轻肾脏排泄含氮代谢产物的负担。
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对于儿童IgA肾病伴有蛋白尿或高血压的情况,常作为基础用药。例如,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肾小球内压,从而保护肾脏。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理表现为中-重度系膜增生、伴有大量蛋白尿的儿童,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改善肾脏病理改变。但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尤其是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关注药物对骨骼等方面的影响。
免疫抑制剂:当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容易复发时,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谨慎评估其获益与风险,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性腺损害等,在儿童中的应用更需权衡利弊。
儿童IgA肾病的长期管理
定期随访:儿童IgA肾病需要长期随访,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尿常规、肾功能、血压等指标。通过定期随访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若发现蛋白尿较前增多或肾功能出现异常,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感染:感染是诱发或加重儿童IgA肾病的常见因素,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要注意保持儿童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一旦发生感染,需及时有效地治疗,选用对肾脏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
心理关怀:儿童患IgA肾病后,可能会因为疾病的长期治疗、身体的不适等产生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等。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儿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例如,可以通过与儿童交流、开展适合的娱乐活动等方式缓解其心理压力。
总之,儿童IgA肾病的预后有一定差异,通过规范的治疗、长期的管理以及对影响预后因素的综合把控,部分儿童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但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密切关注儿童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