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一般治疗包括休息活动适度、饮食调整(按肾功能控蛋白、限盐、据尿量控水分);控制血压常用ACEI和ARB类药物且需注意特殊人群;减少尿蛋白可应用相关药物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肾脏保护要避免肾损伤因素、控制血糖血脂等;需定期随访监测尿常规、肾功能、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慢性肾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无需长期卧床,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有明显水肿、高血压等情况的患者,需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避免其进行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也应适当调整活动量。
2.饮食调整: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肾功能正常,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8-1.0g/(kg·d);若出现肾功能不全,应进一步减少蛋白质摄入,同时增加优质蛋白比例,如鸡蛋、牛奶、瘦肉等。这是因为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而优质蛋白可以在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同时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营养均衡的基础上控制蛋白质摄入,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盐分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3g,以减轻水肿和降低高血压风险。水肿明显的患者更要严格控制盐分摄入。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盐分的耐受和需求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多食用含盐量高的零食等。
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一般尿量正常、无水肿的患者,水分摄入不必严格限制;若有水肿或少尿,需适当限制水分摄入。
二、控制血压
1.降压药物选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例如,ACEI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减轻肾小球内高压,减少尿蛋白。但在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血钾及肾功能情况,尤其是双侧肾动脉狭窄、孕妇等特殊人群要禁用。对于儿童患者,使用降压药物需更加谨慎,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血压水平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三、减少尿蛋白
1.药物应用:除了上述的ACEI和ARB类药物外,部分患者可能还会根据病情使用其他减少尿蛋白的药物。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可能会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评估下进行,因为它们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骨髓抑制等。儿童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要充分权衡利弊,密切观察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四、肾脏保护
1.避免肾损伤因素:慢性肾炎患者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同时要积极控制血糖、血脂等,因为高血糖、高血脂等会加重肾脏损害。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水平。例如,糖尿病患者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脂血症患者要注意饮食中脂肪的摄入,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不同年龄的患者,其基础疾病的管理重点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如儿童患者的基础疾病管理需要兼顾其生长发育特点。
五、定期随访
1.随访内容:慢性肾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监测尿常规、肾功能、血压等指标。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定期随访,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若发现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尿蛋白量明显增加等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按照医生制定的随访计划带患儿进行复查,以便医生及时掌握患儿病情发展情况,给予合适的指导和治疗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