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跟熬夜有区别吗
失眠是病理性睡眠问题,成因复杂与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短期致日间功能障碍,长期增多种疾病风险,应对需明病因、心理或治疗原发病及良好睡眠卫生;熬夜是非病理性行为选择,短期有疲劳等表现,长期致内分泌紊乱等,应对要调作息、补营养,不同人群熬夜影响不同且需针对性注意。
一、定义与本质差异
1.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个体仍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且伴随日间功能障碍的一种主观体验。其成因复杂,可能涉及生理、心理、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从病理生理角度看,多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睡眠周期紊乱等有关,例如长期的焦虑情绪可能导致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进而引发失眠,这是一种病理性的睡眠问题状态。
2.熬夜:是指个体主动违背正常的生物钟,在本应睡眠的时间段内保持清醒状态进行活动。它更多是一种非病理性的行为选择,比如因工作、娱乐等原因主动推迟睡觉时间。熬夜本身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失眠,但长期频繁熬夜会增加失眠发生的风险,因为熬夜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生理调节机制,使睡眠调节功能出现紊乱,为失眠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对身体影响的差异体现
1.短期影响
失眠:短期失眠可能导致日间出现疲劳、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失眠患者在注意力测试中错误率明显高于睡眠正常者,这是因为睡眠对大脑的信息整合和注意力维持有着重要作用,失眠会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运作。
熬夜:短期熬夜可能也会出现疲劳、困倦等表现,但相对而言,其对身体的影响在程度上可能不如短期失眠那么严重且具有特异性。熬夜后可能主要表现为身体的疲惫感,通过适当休息一般较易恢复,但其对生物钟的干扰已经开始,长期积累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2.长期影响
失眠:长期失眠会增加多种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长期失眠者患高血压、冠心病的概率明显高于睡眠正常人群,这是因为失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失常等,长期累积损害心血管系统;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等。
熬夜:长期熬夜同样会对身体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如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像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在夜间进行,熬夜会干扰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生殖系统功能、代谢功能等;长期熬夜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调节失衡;同时,长期熬夜对神经系统也有不良影响,会加速大脑的衰老进程,增加患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风险等。
三、应对方式的差异
1.失眠:对于失眠的应对首先需要明确病因,若是由心理因素引起,可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行为习惯来改善睡眠;若是由其他疾病导致,则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也很重要,如保持卧室环境安静、舒适、黑暗和适宜的温度等。
2.熬夜:对于熬夜的应对主要是尽量调整作息时间,逐渐恢复正常的生物钟。比如,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每天固定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即使前一晚熬夜,第二天也要尽量在固定时间起床,白天可适当进行短时间的小憩来补充睡眠,但不要过长时间睡觉以干扰生物钟的调整。同时,熬夜后要注意补充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的食物来弥补身体因熬夜消耗的能量。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熬夜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更大,更应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熬夜可能会加重身体的衰老进程和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应尽量保持规律的睡眠作息。女性在熬夜时更要注意自身的内分泌调节,避免因熬夜导致月经不调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