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的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有乳房肿块、外观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治疗包括手术及综合治疗,年轻和老年患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指癌细胞已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向间质浸润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癌细胞具有侵袭性,可向周围组织甚至远处转移。从病理角度看,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与正常乳腺组织细胞有明显差异,细胞排列紊乱等。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一般在40-60岁左右发病率相对较高。年轻女性虽然相对发病率低,但也可能患病,且年轻患者的病情进展等可能有其特点。
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也有患浸润性乳腺癌的可能,但相对少见。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等是重要影响因素,比如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异常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过度饮酒、缺乏运动、长期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与浸润性乳腺癌发病相关。长期饮酒会影响肝脏对雌激素的代谢等,缺乏运动使身体代谢功能等受到影响,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体内激素环境改变等,从而增加患病几率。
病史因素: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病史的人群,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另外,有乳腺癌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基因层面的易感性使得发病风险增加。
三、临床表现
乳房肿块:多为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等。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伴有疼痛等症状。
乳房外观改变:可能出现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乳头溢液(可为血性等)等情况。当肿瘤侵犯乳房Cooper韧带时,可导致乳房皮肤凹陷,出现“酒窝征”。
腋窝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这是肿瘤转移的一种表现。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等有重要价值,是乳腺癌筛查的常用手段之一,可发现一些早期的微小病灶。
乳腺超声: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有助于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对年轻女性等乳腺腺体较致密的人群更具优势。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发现多中心、多灶性的病变以及评估肿瘤的范围等有较高的敏感性,在一些特殊病例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病理活检:是确诊浸润性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情况,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五、治疗相关要点
手术治疗:是浸润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包括乳房切除术(如改良根治术等)和保乳手术等。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综合治疗:除手术外,还可能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化疗可以杀灭全身可能存在的癌细胞,防止转移和复发;放疗可针对局部肿瘤区域进行照射,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内分泌治疗通过阻断激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对于有特定靶点的患者,靶向治疗能更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轻患者:年轻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生育功能的保护等问题。在进行化疗等治疗时,要考虑到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等,可能需要采取一些保护生育功能的措施,如在合适时机进行卵子冷冻等。同时,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年轻患者可能面临更多的生活和心理压力,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来帮助其应对疾病带来的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时,可能更多考虑保守治疗等方式,但也需要权衡利弊。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的不良反应等,加强营养支持和基础护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