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主要类型,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间质;基因、激素等影响发病;病理类型有浸润性导管癌等;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辅助治疗等;预后与多因素相关且需定期随访。
一、定义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指癌细胞已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的恶性肿瘤。
二、发病机制
1.基因层面:相关基因的突变等异常改变是重要因素,例如BRCA1/BRCA2等基因发生突变时,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基因的稳定性不同,年轻人群基因相对更具活力,若基因出现突变等异常更易引发疾病;而老年人群基因稳定性下降,也可能因基因相关变化导致发病。
2.激素影响:体内激素水平的异常与浸润性乳腺癌发病相关。雌激素长期刺激等情况可能促使乳腺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明显,如育龄期女性雌激素相对活跃,绝经后女性激素水平的波动等都可能对乳腺组织产生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三、病理类型
1.浸润性导管癌:最为常见,约占浸润性乳腺癌的70%-80%。癌细胞呈不规则条索状或团块状排列,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
2.浸润性小叶癌:约占浸润性乳腺癌的5%-10%,癌细胞呈单行串珠状或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正常导管周围。
四、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多为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不易被推动。不同年龄人群乳房组织特性有差异,年轻女性乳房组织相对致密,肿块可能更难察觉;老年女性乳房组织松弛,肿块相对易触及,但也易因组织特性导致判断误差。
2.乳头乳晕改变:乳头可能出现凹陷、回缩,乳头乳晕皮肤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湿疹样改变等。
3.腋窝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可相互融合等。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以清晰显示乳腺内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及血流情况等,对年轻女性等乳腺组织致密人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初步判断肿块性质。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微小钙化等有独特优势,是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于年轻女性因乳腺组织致密可能影响诊断效果。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发现多中心、多病灶的浸润性乳腺癌有较高价值,能更全面评估病变范围。
2.病理活检:是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癌细胞的特征等。
六、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乳房切除术:适用于部分病情较晚等情况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身体耐受及术后恢复等情况不同,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身体各脏器功能以判断是否能耐受手术。
保乳手术:对于符合一定指征的患者可考虑保乳手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乳房外形。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不同年龄患者乳房外形及组织特性影响保乳手术的评估。
2.辅助治疗:
化疗: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通过药物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癌细胞。
放疗:术后放疗等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
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激素水平等抑制癌细胞生长。不同性别患者激素受体情况有差异,女性患者更需关注激素相关治疗。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靶点的靶向药物治疗,对于合适的患者能取得较好疗效,需根据基因检测等结果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
七、预后及随访
1.预后:浸润性乳腺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效果等相关。早期发现、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不同年龄患者预后判断需综合考虑年龄相关的生理功能等因素,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等影响预后评估。
2.随访: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及时发现复发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不同年龄患者随访频率及项目需根据具体病情合理制定,确保能及时掌握患者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