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指通过相关检测方法检测到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其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下组织活检;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其相关影响因素;感染后可能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还会增加胃癌风险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定义
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是指通过相关检测方法,如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取组织活检等,检测到人体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定植在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菌。
(一)检测方法及意义
1.尿素呼气试验
原理: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该酶可分解尿素,利用标记的尿素进行呼气试验,若检测到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变化,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例如,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碳-13相对更安全,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碳-14有一定放射性,但在合理剂量下对大多数人影响较小。通过该试验可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一状态。
2.胃镜下组织活检
原理: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测,若发现幽门螺杆菌,则为阳性。这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之一,能更直观地观察胃黏膜情况以及确定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否,对于同时需要评估胃黏膜病变(如胃炎、溃疡等)的患者尤为适用。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与家庭密切接触有关,比如家长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共用餐具等方式传染给儿童。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但症状往往不典型。老年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胃部不适,如食欲减退、上腹部隐痛等,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或者影响基础疾病的治疗。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决定性因素,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在感染后的临床症状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例如,部分女性感染后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胃部不适症状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这种差异并不具有绝对的诊断意义。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卫生:长期食用不卫生的食物,如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水果、未煮熟的肉类等,容易摄入幽门螺杆菌,增加感染阳性的风险。例如,一些街边小摊的食物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频繁食用这类食物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相对较高。
2.共用餐具:幽门螺杆菌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家庭中若有人感染,共用餐具会增加其他家庭成员感染的几率。比如一个家庭中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若不注意分餐,其他成员通过共用碗筷等接触感染源而呈阳性。
(四)病史因素
有胃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胃溃疡、胃炎等病史的人,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易反复。例如,本身患有胃溃疡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溃疡难以愈合或者容易复发。同时,长期使用某些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胃黏膜抵抗力下降,也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呈现阳性。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
(一)胃部疾病
1.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它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等症状。
2.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机制,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增强,从而引发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会出现周期性上腹痛等典型症状,胃溃疡多在进食后疼痛明显,十二指肠溃疡则往往在空腹时疼痛较为突出。
(二)胃癌风险增加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致癌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其产生的一些毒素和酶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引起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逐渐发展为胃癌。虽然不是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人都会患胃癌,但相比未感染人群,其患胃癌的风险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