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食管炎有烧心、反流、胸痛、吞咽困难及食管外等症状,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体位、避免不良习惯)、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黏膜保护剂),还有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糜烂性食管炎的症状
糜烂性食管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以食管黏膜糜烂、溃疡为特征的一种食管炎性病变。其常见症状包括:
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有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部分患者烧心可在夜间睡眠时发生,这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刺激。
反流: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反流物多呈酸性,如伴有胆汁反流则可呈碱性。
胸痛:疼痛可发生在胸骨后,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痛,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颈部等,类似心绞痛,需注意与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相鉴别,这是因为食管受到刺激后引发的神经反射所致。
吞咽困难:初期可因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而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后期则可因食管瘢痕形成狭窄,出现持续性吞咽困难,固体食物较液体食物更易吞咽困难,这是由于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后形成瘢痕,导致食管狭窄。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等食管外症状,这是因为反流物刺激或吸入呼吸道引起。
二、糜烂性食管炎的治疗
(一)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避免进食过饱,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以减少夜间的胃酸反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巧克力等,这些食物可刺激胃酸分泌或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加重反流;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高脂肪饮食可促进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易导致胃肠内容物反流。
体位调整: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尤其适用于夜间有明显烧心和反流症状的患者。
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吸烟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抑制食管蠕动,影响食管黏膜防御机制;过量饮酒可刺激胃酸分泌,损伤食管黏膜。
(二)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糜烂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的愈合,一般需要连续服用4-8周。
H受体拮抗剂(HRA):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适用于轻至中度症状患者,可缓解症状,但抑酸作用较PPI弱,通常用于降低胃酸分泌,疗程一般为6-8周。
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可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胃酸、胆汁等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促进黏膜修复。硫糖铝在酸性环境下可解离出硫酸蔗糖复合离子,能与溃疡或炎症处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铝碳酸镁则可中和胃酸,并吸附胆汁酸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糜烂性食管炎相对较少,多与先天因素、感染等有关。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对食管有刺激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用药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的药物,如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
老年人:老年人患糜烂性食管炎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中,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PPI时,要考虑对其他药物吸收的影响;同时,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更明显,生活方式调整尤为重要,应严格遵守饮食和体位要求,并且由于老年人可能对症状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更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孕妇:孕妇患糜烂性食管炎时,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因为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一般首先采用生活方式调整,如尽量少食多餐、避免餐后立即平卧等。若需要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部分H受体拮抗剂相对PPI可能更安全,但仍需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