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盂肾炎的区别
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盂肾炎的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因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致滤过膜损伤,表现为血尿等,治疗以休息对症为主;急性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女性易患,有尿路刺激征等表现,治疗以抗感染为主,不同人群患病各有特点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常因链球菌等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史。
2.急性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实质的急性细菌性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感染途径主要为上行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更容易发生上行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育龄女性多见。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较急,典型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少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异常。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高血压多为轻至中度。
急性肾盂肾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同时可伴有腰痛、肾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尿、菌尿等。
2.体征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明显时可出现眼睑、颜面及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高血压患者可出现血压升高的相应体征。
急性肾盂肾炎:肾区可有明显叩击痛,发热患者可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增快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尿常规可见多形性红细胞为主的血尿,可见红细胞管型,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若有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尿。
急性肾盂肾炎: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可见白细胞管型,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菌落计数多>10CFU/ml。
2.血液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血清补体C3可降低,于8周内恢复正常,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可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肾功能检查可出现一过性肌酐、尿素氮升高等。
急性肾盂肾炎: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可增快,肾功能一般无明显异常,若为严重感染,可出现肾功能损害。
四、影像学检查
1.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脏B超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或可见双肾体积增大。
2.急性肾盂肾炎:肾脏B超检查可发现肾脏大小正常或稍大,若反复发作,可出现肾脏皮质瘢痕形成、肾盂肾盏变形等改变,必要时可进行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进一步明确。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肾小球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降血压、防治并发症等,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但若有感染灶存在,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2.急性肾盂肾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一般疗程为10-14天,同时需注意多饮水,勤排尿,以冲洗尿路,促进细菌及炎症分泌物排出。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尿量、水肿及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急性肾盂肾炎时,由于儿童尿路解剖生理特点,更易发生感染反复,需严格按疗程使用抗生素,确保彻底治愈,同时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多饮水。
2.女性:育龄女性急性肾盂肾炎发生率高,需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性生活前后的卫生,经期要勤换卫生巾,避免上行感染,妊娠期间由于输尿管蠕动减弱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需加强监测,及时处理。
3.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肾盂肾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在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药物的肾毒性,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