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哪些疾病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等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它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修复机制引发消化性溃疡,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病因之一,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也是胃MALT淋巴瘤的重要病因,且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其引发相关胃部疾病的风险。
一、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凭借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毒素等物质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使得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引发溃疡,患者常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溃疡的几率相对成人低,但也有相关研究发现部分儿童感染者会出现溃疡表现;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易诱发消化性溃疡,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破坏胃肠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有溃疡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溃疡复发的风险显著增加。
二、胃炎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定植在胃黏膜表面,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改变。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最初表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能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反酸、嗳气等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比例不同,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也可出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表现;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容易促使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有既往胃部炎症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加重胃黏膜的炎症状态。
2.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可引起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变。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部分会逐渐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发生萎缩性胃炎的几率增加。年龄较大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高盐饮食、食用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易促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有胃部基础疾病史(如胃溃疡等)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容易向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向发展。
三、胃癌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其引发的慢性炎症会持续损伤胃黏膜,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的突变和异常表达。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据统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未感染者的数倍。不同年龄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发生胃癌的潜在风险也会增加;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食用烟熏、油炸食品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发生风险进一步升高;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其患胃癌的风险比无家族史的感染者更高,因为遗传因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协同作用。
四、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MALT淋巴瘤的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刺激B细胞克隆性增殖,从而导致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研究发现,约80%以上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均可发生胃MALT淋巴瘤,但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MALT淋巴瘤在各年龄组中都有一定比例;生活方式对其发生的影响相对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整体环境相关,比如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人群发生胃MALT淋巴瘤的风险相应增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治疗的人群,更易发展为胃MALT淋巴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