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原因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因素包括感染、免疫、其他等方面。感染方面,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最常见病因,上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后1-3周或2-4周发病,病毒感染也可引发;免疫因素有自身免疫反应致免疫复合物沉积等,还有遗传易感性;其他因素包括年龄(儿童青少年易患,老年人相对低且病情复杂)、生活方式(卫生差、过度劳累增加风险)、病史(既往链球菌感染未愈或有基础免疫病者风险高)。
一、感染相关因素
1.链球菌感染:
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是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其中致肾炎菌株常见的为12、49、4、1型等。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等)多由A族β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引起,一般在感染后1-3周发病。研究表明,链球菌感染后,其菌体成分或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皮肤感染(如脓疱疮等)也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同样是由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感染后发病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为2-4周。皮肤感染时,链球菌产生的抗原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发肾脏的炎症反应。
2.其他病原体感染:
病毒感染也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关,如乙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可以在肾小球内沉积,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中部分病例会表现出类似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此外,EB病毒感染也有报道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相关,但相对链球菌感染而言,其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较低。
二、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反应:
机体在感染等因素刺激下,免疫系统紊乱,自身免疫反应参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当免疫复合物形成后,激活补体系统,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释放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等,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例如,在免疫荧光检查中可发现肾小球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C3等成分也会出现异常改变,提示免疫反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2.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存在遗传易感性,使得其更容易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易感性相关。例如,某些补体相关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机体对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调控,从而增加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不过,遗传因素并不是单独致病的因素,往往需要在感染等环境因素的触发下才会发病。
三、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患急性肾小球肾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链球菌等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当发生链球菌感染时,更易引发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例如,在儿童群体中,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后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相对复杂,恢复也相对较慢。
2.生活方式因素:
卫生条件较差的生活环境可能增加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例如,居住环境拥挤、卫生设施不完善,容易导致链球菌等病原体的传播,从而增加感染的机会。此外,过度劳累也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患病风险。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清洁等,有助于减少病原体感染的机会,降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
3.病史因素:
有既往链球菌感染病史但未彻底治愈的人群,再次感染链球菌时更易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例如,既往有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史的患者,当再次发生链球菌感染时,免疫系统更容易被激活,引发强烈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此外,有其他基础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也会增加,因为这些患者的免疫系统更易出现异常的免疫复合物形成和炎症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