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行为,发病机制涉及神经生物学等多方面,诊断依据DSM-5;抑郁症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等,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发病机制与神经递质等有关,诊断也依DSM-5,且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两者的表现、发病及诊断有影响。
一、临床表现方面
1.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情绪或意向,比如总是担心自己被细菌感染而反复洗手,这种洗手的行为是为了缓解内心对于被感染的担忧,且患者明知这种观念或行为不合理,但无法控制。强迫行为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行为或动作,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其行为往往是基于不合理的信念,患者通常能意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必要的,但难以摆脱。在年龄因素上,儿童强迫症可能表现为重复的仪式性动作,如反复整理物品等,不同性别在强迫症表现上无明显特定差异,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可能增加强迫症的发病风险,有强迫症病史的人群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2.抑郁症: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情绪低落表现为持续的心情压抑、沮丧,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如原本喜欢运动的人变得不愿意参与。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抑郁症可能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哭闹、厌学等;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更易患抑郁症。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社交活动、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增加抑郁症风险,有抑郁症病史者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时更易复发。
二、发病机制方面
1.强迫症:神经生物学方面,涉及额叶-基底节-丘脑环路功能异常,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调,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和行为控制的区域存在神经递质代谢异常,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发病相关。从年龄角度看,儿童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其神经环路发育不完善可能与儿童强迫症发病有关;性别方面尚无明确的性别相关的独特发病机制,但女性在激素周期变化时可能影响神经递质水平进而影响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的压力应激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干扰神经递质的平衡,增加强迫症发病风险;有强迫症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因遗传导致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异常有关。
2.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主要涉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即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功能低下与抑郁症发病相关。在年龄方面,青少年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等因素,更易受抑郁症影响;女性在青春期、孕期、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波动明显,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生活方式中,长期的慢性应激,如持续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影响神经递质代谢,增加抑郁症发病风险;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遗传易感性较高,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神经递质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
三、诊断标准方面
1.强迫症: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需要符合存在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者两者皆有,且这些症状引起显著的痛苦或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至少1周等标准。在不同年龄诊断时需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儿童强迫症的诊断要结合其行为表现与发育阶段是否相符等情况;女性在诊断时要考虑激素对症状的影响可能导致的表现差异;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可能影响诊断时对症状严重程度和功能损害程度的评估,有强迫症病史者在诊断时要考虑既往病史对当前症状的影响。
2.抑郁症:同样依据DSM-5,诊断标准包括在连续2周内出现5个或以上的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且症状达到临床显著程度并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损害。对于儿童抑郁症诊断,要注意与儿童正常情绪波动区分,结合其日常行为和心理表现;女性在诊断时要考虑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掩盖或加重抑郁症状;生活方式因素会影响对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判断,有抑郁症病史者诊断时要评估病情复发的可能性及当前症状与既往病史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