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的症状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引起,有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全身症状(发热、乏力),不同人群有特殊表现,儿童病情变化快易脱水等,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有并发症,长期饮酒和作息不规律人群患病后有不同特点。
一、消化道症状
1.腹痛
多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疼痛。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而成年人则能较明确表述腹痛的位置和性质。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痛可能有一定差异,如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可能使腹痛相对较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痛相对较轻。
饮食因素也可能影响腹痛情况,若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加重腹痛症状。
2.腹泻
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性状多为稀水便、黏液便或脓血便。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腹泻次数可能相对较多,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中可能会有较多黏液甚至脓血。
腹泻会导致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对于儿童而言,由于其体液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成年人若腹泻严重,也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乏力、头晕等。
3.恶心、呕吐
患者常出现恶心感,继而可能发生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儿童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频繁呕吐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能更容易出现较频繁的呕吐症状,而细菌感染引起的呕吐相对可能稍轻,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39℃左右,甚至更高。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发热相对更为常见且体温可能较高;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程度相对较轻。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时可能出现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防止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
2.乏力
患者会感觉全身无力,精神状态较差。这是因为炎症反应消耗机体能量,同时腹泻、呕吐导致营养物质丢失和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乏力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和休息,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嗜睡等,成年人则会感觉工作和生活受到明显影响。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
1.儿童
儿童急性胃肠炎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除了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外,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秋季腹泻,除了腹泻、呕吐外,还常伴有发热,且脱水症状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需要及时补液治疗。
儿童的饮食情况也与病情密切相关,若患儿原本就有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在患急性胃肠炎时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营养摄入,加重病情恢复的难度。
2.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胃肠炎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腹痛等表现可能相对较轻,但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心脑血管并发症。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对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例如,老年人可能在轻度脱水时就出现头晕、心慌等心脑血管方面的症状,需要格外关注其补液情况和电解质平衡。同时,老年人的基础疾病较多,急性胃肠炎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患者可能因脱水、电解质紊乱而加重心肌缺血等。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饮酒人群:饮酒会损伤胃肠黏膜,使胃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弱,更容易发生急性胃肠炎。这类人群患急性胃肠炎时,症状可能相对更重,且恢复时间可能较长。因为酒精会进一步刺激已经受损的胃肠黏膜,加重炎症反应。在治疗时,除了针对急性胃肠炎的常规治疗外,还需要考虑戒酒以促进胃肠黏膜的修复。
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人群:这类人群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患急性胃肠炎后恢复可能较慢。熬夜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使身体对炎症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延长病程。在患病期间,需要更加注重休息和营养补充来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