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卒中可按出血部位分为脑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不同部位有不同临床表现)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以突发头痛等为特征),按病因分为高血压性和非高血压性(含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破裂、脑淀粉样血管病等病因);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差且基础病多,要控血压、规律作息并关注用药反应;年轻人血管畸形是常见病因,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儿童病因与先天发育异常、血液疾病有关,出现相关症状要立即送医,治疗需考虑生理特点和用药安全。
一、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
1.根据出血部位分型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梗死后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区最为常见,因为此处由豆纹动脉供血,该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出,承受压力较高,容易破裂出血。其次为丘脑、脑叶、脑干及小脑等部位。不同部位的脑出血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基底节区出血常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等;脑干出血病情往往较重,可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等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其次为脑血管畸形等。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可伴有意识障碍。
2.根据病因分型
高血压性出血性脑卒中: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这些微小动脉瘤容易破裂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的基底节区、丘脑等部位,这与该区域的血管解剖特点密切相关。患者往往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发病时血压常显著升高。
非高血压性出血性脑卒中
血管畸形所致出血:如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局部脑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血管团,血管壁薄弱,易破裂出血。多见于年轻人,出血部位多在大脑半球的浅表部位。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壁异常形成的囊性膨出,当瘤壁承受压力超过其极限时破裂出血。主要位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多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诱因下突然发病。
其他病因:包括脑淀粉样血管病,常见于老年人,由于脑内中小动脉的淀粉样物质沉积,使血管壁变脆弱,易发生出血,多位于脑叶;还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脑出血;以及肿瘤卒中,即肿瘤组织生长迅速,内部缺血、坏死,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这些因素增加了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应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在使用治疗药物时,医生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2.年轻人:虽然年轻人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相对较低,但血管畸形是年轻人常见的病因。如果年轻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癫痫发作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脑血管造影等,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畸形并进行干预。同时,年轻人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期熬夜、大量饮酒、过度吸烟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脑血管病变的风险。
3.儿童:儿童出血性脑卒中较为罕见,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若儿童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家长应高度重视,立即送医。在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对于需要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