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的区别
肾炎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起病急,有血尿、蛋白尿等表现,病理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以休息对症为主预后较好;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起病隐匿病程长,由其他肾小球疾病迁延而来,有蛋白尿等表现,病理类型多样,治疗目的是延缓肾功恶化,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情况
1.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通常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发肾小球炎症。
2.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男女均可发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多由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肾炎:起病较急,常见症状有血尿(可呈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水肿(多为晨起眼睑、颜面水肿,重者可波及全身)、高血压,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
2.慢性肾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病情迁延,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是其重要特征,患者可伴有乏力、疲倦、腰背部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急性肾炎:尿常规可见多量红细胞,尿沉渣可见红细胞管型,尿蛋白呈+-++,早期尿中可见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稍增多,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可出现尿量减少。
慢性肾炎:尿常规蛋白量不等,多为中等量蛋白尿(++-+++),尿沉渣可见红细胞,也可见管型,如颗粒管型等,晚期可出现尿比重降低,尿渗透压及尿肌酐清除率下降。
2.肾功能检查
急性肾炎:早期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可轻度升高,经治疗后多可恢复正常。
慢性肾炎:早期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受损,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四、病理改变
1.急性肾炎:病理类型多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及C3呈颗粒状沿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2.慢性肾炎:病理类型多样,常见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表现不同,一般可见肾小球不同程度的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肾小球纤维化、硬化等,晚期可出现肾小球荒废,肾间质纤维化等。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针对感染灶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利尿消肿可选用氢氯噻嗪等利尿剂,降压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在数月内临床治愈。
2.慢性肾炎:治疗目的是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并发症,而不是消除蛋白尿、血尿。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减少尿蛋白,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当肾功能进展至尿毒症期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急性肾炎患者:儿童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等指标变化,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摄入,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水肿、尿量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2.老年慢性肾炎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降压、护肾等药物时需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度活动。
3.女性患者:无论是急性肾炎还是慢性肾炎患者,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需特别注意,生理期要保持外阴清洁,妊娠期需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等,防止病情加重,同时要告知医生妊娠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