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手脚冰凉什么原因
晚上睡觉手脚冰凉可能由生理性、病理性及其他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血液循环较慢、环境温度过低、衣物穿着不合适;病理性因素有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雷诺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他因素包含运动量过少、饮食不均衡,这些因素会导致身体产热不足或血液循环等出现问题,进而引发手脚冰凉。
一、生理性因素
1.血液循环较慢
人体在睡眠状态下,新陈代谢速度相对减慢,外周血管处于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对于一些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速度缓慢,手脚部位的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管腔变窄,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导致手脚等末梢部位供血减少。
年轻人如果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卧,也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出现手脚冰凉。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到了晚上睡觉就可能感觉手脚冰凉。
2.环境温度过低
当睡眠环境的温度较低时,人体为了保持核心体温的稳定,会减少末梢部位的血液供应,从而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室内没有良好的供暖设备,睡觉时盖的被子较薄,就容易导致手脚暴露在低温环境中而发凉。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还不完善,相比成年人更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若睡眠环境温度低,更易出现手脚冰凉。
3.衣物穿着不合适
如果睡觉前穿着过少或过薄的衣物,身体的热量容易散失,特别是手脚部位得不到有效的保暖,就会出现冰凉的情况。比如在秋季晚上,只穿很单薄的睡衣睡觉,手脚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暖,就可能出现手脚冰凉。对于女性而言,在生理期时身体相对较虚弱,对寒冷更敏感,若穿着不合适,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1.贫血
贫血患者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从而出现肢体末端供血不足的情况,表现为晚上睡觉手脚冰凉。例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等原因导致,患者除了手脚冰凉外,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贫血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如果挑食、营养不良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老年人可能由于慢性疾病等原因导致贫血。
2.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产热。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不足,就会出现手脚冰凉、怕冷等症状,还可能伴有乏力、精神萎靡、体重增加等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等都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3.雷诺综合征
这是一种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在寒冷或情绪激动等因素刺激下,手指或脚趾的小动脉痉挛,导致血液供应暂时中断,出现手脚冰凉、发白、发紫,然后转为潮红等症状,常在晚上睡眠时因温度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多见于青年女性,发病与寒冷、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病程较长,可能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影响神经对血管的调节功能,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手脚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症状。糖尿病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病程延长,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增加。
三、其他因素
1.运动量过少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相对缓慢,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手脚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不明显,就容易出现冰凉的情况。比如一些长期久坐办公的人,很少进行体育锻炼,晚上睡觉手脚冰凉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儿童来说,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如果运动量过少,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2.饮食不均衡
如果日常饮食中摄入的热量不足,或者缺乏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和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身体产热不足,出现手脚冰凉。例如长期节食减肥的人,饮食中营养摄入不均衡,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女性如果为了保持身材过度节食,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