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急性肾小球肾炎有多种临床表现,尿液异常表现为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多数有轻至中度蛋白尿,发病初期可出现少尿;水肿常以眼睑及面部水肿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肢水肿甚至全身水肿;约80%患者出现高血压,有相应症状及对不同人群影响;有一过性肾功能损害,少数出现少尿或无尿;还有全身症状如乏力疲倦、部分患者低热。
1.尿液异常
血尿: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其中约40%-70%患者表现为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浓茶色等。血尿的发生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漏出所致。肉眼血尿通常在1-2周内转为镜下血尿,镜下血尿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儿童患者肉眼血尿相对更常见,且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更易出现肉眼血尿明显的情况,与儿童肾脏的生理特点及疾病的炎症反应程度有关。
蛋白尿:多数患者有轻至中度蛋白尿,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0.5-3.5g之间。蛋白尿的产生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滤过增多而超出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成人和儿童均可出现蛋白尿,但儿童蛋白尿程度可能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少量蛋白尿。
少尿:发病初期患者可出现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常少于400ml。少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有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肾脏排出的尿液减少。儿童由于肾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更易出现少尿情况,需密切关注尿量变化,因为少尿可能提示肾功能损害加重。
2.水肿
眼睑及面部水肿:常为首发症状,尤其多见于清晨。这是因为眼睑和面部组织疏松,水钠潴留易在此处积聚。儿童的眼睑及面部皮肤相对薄嫩,水肿更易被察觉,且儿童活动相对较多,晨起时水肿可能更为明显。
下肢水肿:病情进展时可出现双下肢水肿,严重者可波及全身。水肿是由于水钠潴留,细胞外液量增多,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所致。成人和儿童均可出现下肢水肿,但儿童水肿的分布可能因年龄和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一般随着病情控制,水肿可逐渐消退。
3.高血压
发生率及表现:约80%的患者出现高血压,儿童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相对成人可能稍低,但也有一定比例。血压可呈轻度至中度升高,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症状。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当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多时,心脏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高血压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及心脑等重要脏器的灌注,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如果血压过高,可能会导致头痛加剧、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血压。成人高血压患者需注意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长期影响,急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高血压在病情控制后多数可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关注是否发展为慢性高血压。
4.肾功能异常
一过性肾功能损害:发病初期患者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儿童由于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好,肾功能损害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密切关注。一般随着利尿消肿及病情的控制,肾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例如部分儿童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血肌酐可在数周内恢复至正常范围。成人患者肾功能损害相对儿童可能更易察觉,但多数也可在病情缓解后恢复。
少尿或无尿情况:少数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受损,此时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采取血液净化等治疗措施来维持内环境稳定。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少尿或无尿都是病情较为严重的表现,需要密切观察尿量、血生化等指标变化,及时处理。
5.全身症状
乏力、疲倦: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疲倦,这与疾病导致的机体代谢紊乱、肾功能受损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意进行日常活动,如原本活泼好动的儿童变得较为安静、嗜睡等。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这是由于机体的炎症反应引起。但也有部分患者无发热表现。儿童患者发热时需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因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本身可能继发于链球菌等感染,要综合判断发热的原因。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较高,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合并感染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