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怎么查出来
肾脏相关检查包括尿液、血液、影像学检查及肾活检。尿液检查中尿常规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可反映肾脏损伤、血尿来源、感染等情况,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精确反映肾脏排泄蛋白情况;血液检查的肾功能中血清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血尿酸升高与肾脏疾病相关;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等初步判断结构性病变,CT检查对肾脏占位、血管病变提供清晰图像;肾活检在上述检查不能明确病理类型时采用,能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但有创需谨慎。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
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有少量蛋白,若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脏有损伤,如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尿蛋白的量可以初步反映肾脏病变的程度。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蛋白阳性。
尿红细胞:正常尿液中红细胞含量极少,若尿红细胞增多,可能是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肾脏疾病,也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引起的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但肾脏疾病导致的血尿往往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变形红细胞增多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血尿来源是否为肾脏。
尿白细胞:尿白细胞增多提示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肾脏本身的炎症也可能导致尿白细胞升高,如肾盂肾炎等,通过尿白细胞的数量及形态等可以辅助判断肾脏相关的感染性疾病。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收集24小时的尿液,测定其中蛋白质的含量,能更精确地反映肾脏排泄蛋白质的情况,对于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比如肾病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往往会超过3.5g。
二、血液检查
1.肾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血清肌酐水平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时,血清肌酐会升高,不过在早期肾脏疾病时,血清肌酐可能还在正常范围内,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血清肌酐会进行性升高。
尿素氮: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主要经肾脏排泄,尿素氮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功能。但是尿素氮容易受饮食、分解代谢等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高蛋白饮食、感染、消化道出血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尿素氮升高,所以单独尿素氮升高不一定完全代表肾功能损害,需要结合血清肌酐等指标综合分析。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eGFR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早期肾病时eGFR可能会出现下降,对于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2.血尿酸:血尿酸升高可能与肾脏疾病有关,比如尿酸排泄障碍是引起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肾脏疾病可能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同时高尿酸血症也可能损害肾脏,形成恶性循环。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例如,多囊肾患者肾脏超声下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肾积水患者肾脏超声可发现肾盂肾盏扩张等情况。通过超声检查能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存在结构性病变,如肾脏肿瘤、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等情况都可以通过超声发现异常征象。
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超声检查是无创且常用的检查方法,避免了辐射等不良影响,能较好地观察肾脏情况。
2.CT检查:
对于一些肾脏的占位性病变、血管病变等能提供更清晰的图像。例如,肾脏肿瘤通过CT检查可以更精确地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不过CT检查有一定辐射,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权衡利弊,谨慎选择。
四、肾活检(肾穿刺活检术)
1.适用情况:当通过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肾病的病理类型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肾活检。例如,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血尿,或者肾病综合征患者病理类型不明确时,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如肾小球肾炎的具体病理分型(如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等,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等,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后再决定是否进行。例如,儿童进行肾活检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情况,操作时需更加轻柔谨慎,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