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康复症状
脊髓损伤可引发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膀胱和直肠功能、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心理康复问题,运动功能障碍有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感觉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异常;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便秘或大便失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血压异常、体温调节障碍;心理康复有抑郁、焦虑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各症状表现及影响有所差异,需针对性康复干预。
一、运动功能障碍相关康复症状
1.肌力减退:脊髓损伤后,受损平面以下的肌肉肌力会明显下降,这是因为脊髓是传递神经冲动控制肌肉运动的重要结构,损伤后神经传导受阻。例如,颈髓损伤可能导致上肢及躯干肌肉肌力减退,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穿衣、进食等能力,不同年龄的患者受影响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相关运动技能发展,成人则影响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
2.肌张力异常: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如痉挛性截瘫患者下肢肌张力增高,行走时呈剪刀步态;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肌肉松弛,肌力减弱更明显,这类患者在进行肢体活动时可能感觉无力支撑。年龄较小的脊髓损伤患儿肌张力异常可能影响其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需要特别的康复干预来调整肌张力状态。
二、感觉功能障碍相关康复症状
1.感觉减退或缺失:受损平面以下的躯体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会出现减退或缺失。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感知肢体的疼痛,在受伤后可能因未及时察觉烫伤等伤害而加重损伤;温度觉减退会使患者难以准确判断环境温度,容易导致冻伤或过热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对感觉障碍的感知和应对能力不同,儿童可能因无法表达感觉异常而增加护理难度,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更加细致地观察。
2.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感觉过敏或幻肢痛等异常感觉。感觉过敏表现为对正常刺激的感觉过度敏感,幻肢痛则是指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已缺失的肢体仍有疼痛感觉,这种异常感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康复积极性,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长期受幻肢痛困扰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三、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相关康复症状
1.膀胱功能障碍:可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不能自行排出,患者需要借助导尿等方式排空膀胱;尿失禁则是尿液不自主流出。脊髓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控制,不同年龄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影响其正常的排尿习惯培养和泌尿系统发育,成人则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
2.直肠功能障碍:表现为便秘或大便失禁。便秘是由于肠道蠕动减弱,大便排出困难;大便失禁则是无法控制大便的排出。这是因为脊髓损伤影响了神经对直肠排便反射的调节,年龄较小的脊髓损伤患儿直肠功能障碍可能影响其营养吸收和身体发育,需要通过调整饮食和康复训练来改善。
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康复症状
1.血压异常: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患者从卧位变为立位时血压突然下降,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等症状。这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维持血压稳定。不同年龄患者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本身血压调节功能较弱,脊髓损伤后更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需要在康复过程中逐步进行体位转换训练来适应。
2.体温调节障碍:患者可能出现体温不稳定,容易出现高热或低温。这是因为自主神经调节体温的功能失调,脊髓损伤平面较高的患者更易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脊髓损伤后体温调节障碍可能对其身体造成更严重的影响,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并采取相应的保暖或降温措施。
五、心理康复症状相关表现
1.抑郁:脊髓损伤后患者长期面临身体功能障碍和生活方式改变等问题,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对生活缺乏兴趣、自责自罪等。不同年龄患者抑郁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情绪烦躁、不愿意参与康复活动等,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2.焦虑:患者可能对未来的生活、康复效果等感到焦虑,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例如担心无法恢复自理能力、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对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感更强,需要通过心理干预等方式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