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什么病
肾病综合征是多种肾脏疾病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具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特征。病因分原发性(免疫紊乱致,不同年龄段发,儿童高发,男略多,累家族史等)和继发性(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致)。临床表现有大量蛋白尿(24小时超3.5g)、低蛋白血症(<30g/L)、水肿(从眼睑等始,严及全身)、高脂血症。诊断靠尿液(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液(白蛋白、血脂、肾功能)检查及肾活检。治疗分一般(休息、饮食)和药物(激素等)。预后依类型而异,原发性不同病理预后不同,儿童相对好;继发性预后与基础病相关,基础病控好则预后佳,反之差,需重视诊断与规范治疗。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包括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
一、病因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膜,导致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大量蛋白尿等一系列表现。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相对高发,男性发病可能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压力过大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增高。
2.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糖尿病患者中,随着病程进展,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肾病综合征相关表现,一般糖尿病病史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女性,患病后累及肾脏时可引发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当累及肾脏时也可能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其发病与接触过敏原等因素有关,有过敏性紫癜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肾脏受累。
二、临床表现
1.大量蛋白尿:尿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多,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超过3.5g。这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原本不能通过的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通常低于30g/L。大量蛋白尿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过多,同时肝脏合成蛋白质的速度相对不足,引起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可导致患者出现水肿等表现,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多方面。
3.水肿:是常见表现,可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出现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另外,水钠潴留也参与了水肿的形成。
4.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水平升高。由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以及脂蛋白分解代谢减少等原因导致高脂血症,长期高脂血症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诊断
1.尿液检查: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明确尿蛋白的含量,同时观察尿中是否有红细胞等其他成分。
2.血液检查:检测血浆白蛋白水平、血脂水平等,评估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情况,还可检测肾功能相关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了解肾脏功能状况。
3.肾活检: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肾脏病变的类型,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四、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方面,水肿明显时需卧床休息,水肿减轻后可适当活动;饮食方面,给予优质蛋白饮食,保证热量摄入,同时限制钠盐摄入,避免水肿加重。
2.药物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等发挥作用,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等情况由医生决定。
五、预后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不同病理类型预后不同,一些病理类型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而一些病理类型可能容易复发,预后相对较差。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对成人预后较好,但也有复发可能,需要长期随访。
2.继发性肾病综合征:预后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如果基础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肾病综合征的预后相对较好;如果基础疾病控制不佳,肾病综合征也难以得到良好控制,预后较差。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肾病综合征可能逐渐进展为肾衰竭等严重情况。
总之,肾病综合征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肾脏疾病,明确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肾病综合征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一定差异,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