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需要做什么检查才能确诊
慢性肾炎确诊需综合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肾脏B超及必要时的肾穿刺活检等多项检查,尿常规可见尿蛋白、尿红细胞等情况,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精确评估尿蛋白丢失量,肾功能检查中血清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可反映肾功能,肾脏B超可观察肾脏形态,肾穿刺活检在临床诊断不明确时用于明确病理类型,需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个体因素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一、尿常规检查
1.尿蛋白:慢性肾炎患者尿常规检查常可见尿蛋白阳性,尿蛋白量可多可少,从少量到大量不等。尿蛋白的出现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的持续存在反映了肾小球病变的活动程度及病情的严重性。
2.尿红细胞:多数患者会有镜下血尿,可见尿红细胞增多,严重时可出现肉眼血尿。尿红细胞的出现是因为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不同年龄的慢性肾炎患者,尿红细胞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血尿相对更易被发现,但也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24小时尿蛋白定量
1.意义: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能更精确地评估尿蛋白的丢失量。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比如,定量结果大于1g/d提示病情相对较重,医生可根据该指标调整治疗方案。不同性别患者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上可能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年龄因素会有影响,儿童的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的正常标准来判断是否异常。
三、肾功能检查
1.血清肌酐(Scr):血清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在慢性肾炎早期,血清肌酐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清肌酐会逐渐升高。不同年龄阶段,血清肌酐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血清肌酐正常范围较成人低,例如婴儿血清肌酐正常范围约为26-62μmol/L,而成人男性约为53-106μmol/L,女性约为44-97μmol/L。
2.尿素氮(BUN):尿素氮也是评估肾功能的指标之一。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尿素氮会升高。但尿素氮易受饮食、蛋白质摄入等因素影响,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高蛋白饮食的患者,尿素氮可能会生理性升高,此时需要排除这种干扰因素来准确评估肾功能。
3.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血肌酐等指标计算出eGFR,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不同年龄的慢性肾炎患者eGFR的正常范围不同,例如儿童的eGFR正常范围较成人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医生可根据eGFR来分期慢性肾炎,判断病情处于早期、中期还是晚期等不同阶段。
四、肾脏B超检查
1.肾脏形态:通过肾脏B超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早期慢性肾炎患者肾脏可能无明显形态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肾脏体积缩小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肾脏B超表现有差异,儿童肾脏相对较小,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肾脏形态会有变化,所以对于儿童慢性肾炎患者,需要动态观察肾脏B超,对比不同时期的肾脏形态变化来评估病情。肾脏B超还可以排除其他引起肾脏病变的结构性因素,如肾脏结石、囊肿等情况。
五、肾穿刺活检
1.适用情况:当临床诊断不明确,如难以区分是原发性慢性肾炎还是继发性肾炎等情况时,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理类型,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病变表现,通过肾穿刺活检可以准确明确具体的病理改变,从而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肾穿刺活检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风险和获益,因为儿童进行肾穿刺活检存在一定的创伤风险,但在必要时为了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是可行的,此时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如有无血尿、腰痛等不适表现,加强护理。
总之,慢性肾炎的确诊需要综合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肾脏B超以及必要时的肾穿刺活检等多项检查,通过对各项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来明确诊断,并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