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有哪几种
肾病分为原发性肾病和继发性肾病。原发性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和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继发性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病程超10年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未控者易患)、狼疮性肾炎(好发育龄期女性,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紫癜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由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所致)。
一、原发性肾病
(一)肾小球肾炎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因链球菌等感染后诱发,起病较急,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病理上以肾小球细胞增生等为主要特征,相关研究显示链球菌感染后1-3周易出现该病,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链球菌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有关。
2.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情迁延,可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好发于中青年,病理类型多样,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均可能逐渐进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会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进而缓慢进展为肾衰竭,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持续存在等因素相关,年龄方面中青年是主要发病人群,生活方式上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3.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病理类型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该病症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等机制有关,儿童由于肾脏发育特点,微小病变型肾病相对常见,中老年则膜性肾病等病理类型更易出现。
(二)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1.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多由药物过敏、感染等因素引起,起病可急可缓,药物过敏常见于使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病理表现为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变性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与药物使用史等相关,比如有明确的近期药物使用情况时需高度警惕该病,生活方式中不合理用药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常因慢性肾盂肾炎、反流性肾病、镇痛药滥用等引起,起病隐匿,逐渐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如浓缩功能减退、酸中毒等,进而影响肾小球功能,病理上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为主要特征,中老年人相对多见,与长期的泌尿系统感染、不合理用药等因素有关,长期的泌尿系统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易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的发生。
二、继发性肾病
(一)糖尿病肾病
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病理上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区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等,早期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逐渐进展为大量蛋白尿、肾衰竭,与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导致糖代谢紊乱,进而影响肾脏血管和肾小球结构与功能有关,年龄上多见于中年以上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中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肾病的发生发展起关键作用,血糖控制差则发病风险增加。
(二)高血压肾病
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脏功能,病理上有肾小球缺血性硬化、肾小管萎缩等表现,多见于长期高血压未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各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均可能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时间延长,发病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高血压控制情况是关键因素,生活方式中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是导致肾病的重要原因。
(三)狼疮性肾炎
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等器官,病理表现多样,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表现,女性由于自身免疫特点,在育龄期更容易发病,与雌激素等因素可能影响自身免疫状态有关,生活方式中良好的情绪管理、避免感染等有助于控制病情,减少狼疮性肾炎的发生风险。
(四)紫癜性肾炎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由过敏性紫癜引起,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表现,病理上有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儿童及青少年发病与自身免疫对过敏原的异常反应有关,感染等因素可诱发过敏性紫癜进而导致紫癜性肾炎,生活方式中儿童及青少年接触过敏原的机会较多,需注意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