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脑出血的症状、特殊人群特点及护理注意事项,症状分为全脑症状和局灶性症状,全脑症状包括头痛与呕吐、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变化;局灶性症状有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眼部症状;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耐受性差、恢复慢,需加强护理,高血压患者要控压,糖尿病患者要控糖和加强伤口护理,孕妇治疗要考虑对胎儿影响,儿童脑出血多与先天因素有关,家长应密切观察。
一、全脑症状
1.头痛与呕吐:头痛是脑出血的常见首发症状,往往突然发作且较为剧烈,这是由于脑出血导致颅内压力迅速升高,刺激脑膜和颅内疼痛敏感结构所引起。呕吐也较为常见,多呈喷射性,这与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头痛,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抓头或拍打头部等。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等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出现突然的头痛呕吐,更应警惕脑出血的可能。
2.意识障碍:病情较轻者可出现嗜睡,即患者处于一种睡眠状态,但能被唤醒,唤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但刺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严重者则会陷入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意识障碍的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密切相关。脑干等重要部位出血或出血量较大时,意识障碍往往出现较早且程度较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脑出血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
3.生命体征变化:体温方面,可出现发热,早期可能是由于出血吸收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若体温持续升高或高热,可能与合并感染或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呼吸方面,病情较轻者呼吸可正常,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如潮式呼吸等,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影响呼吸中枢所致。脉搏早期可增快,随着病情进展,若颅内压持续升高,脉搏可减慢且洪大。血压在脑出血后常明显升高,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以保证脑的血液灌注,但过高的血压又会加重脑出血的病情。
二、局灶性症状
1.偏瘫:指一侧肢体的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无力,活动受限。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抬起上肢或站立、行走,在发病初期可表现为软瘫,即肢体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数天或数周后可逐渐转变为硬瘫,肌张力增高。脑出血部位不同,偏瘫的程度和表现也有所差异。基底节区出血常导致典型的对侧偏瘫,即出血侧大脑半球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受损。长期卧床的偏瘫患者,要注意预防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2.失语:可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和混合性失语。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自己不能表达或只能说出一些简单、不连贯的话语;感觉性失语患者则表现为能说话,但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和自己所说的话,言语杂乱无章。混合性失语则同时具备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的表现。优势半球(多为左侧大脑半球)出血易导致失语。对于失语患者,应尽早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以提高语言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3.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可出现对侧肢体的感觉减退或丧失,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等。患者可能感觉不到肢体被触摸或疼痛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烫伤、碰伤等意外。同时,由于感觉障碍,患者对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感知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跌倒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平衡能力较差,偏身感觉障碍会进一步加重其跌倒的可能性,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护。
4.眼部症状:瞳孔方面,若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提示小脑幕切迹疝形成,是病情危重的表现。眼球运动障碍也较为常见,如眼球向一侧凝视等,这与脑出血影响眼球运动神经或其核团有关。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脑出血的耐受性较差,发生脑出血后病情往往较重,恢复也相对较慢。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高血压患者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应严格控制血压,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脑出血后伤口愈合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伤口护理。孕妇发生脑出血较为罕见,但病情凶险,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儿童发生脑出血多与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有无头痛哭闹等表现,一旦怀疑脑出血,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