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怎么回事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表现,起病方式不同、病情迁延、可致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病因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转化及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临床表现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诊断靠尿常规、肾功能、肾脏病理检查等,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控制高血压、延缓肾功能恶化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定义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转化:大多数慢性肾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仅少数是由急性肾炎发展所致(直接迁延或临床痊愈若干年后再现),大部分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是免疫介导炎症。
2.其他因素影响
年龄: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情况有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相对也可能患病,但整体来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生活方式:长期劳累、感染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或影响病情进展。比如长期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诱发或加重肾脏的炎症反应。
病史:有其他肾脏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过肾小球疾病相关病史,更易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1.蛋白尿:尿中可出现泡沫,且较长时间不消失,这是因为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导致尿液表面张力改变出现泡沫。蛋白尿程度可轻可重,轻度蛋白尿时可能只是尿常规检查发现异常,重度蛋白尿时尿中泡沫会明显增多。
2.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时尿液呈洗肉水样等异常颜色;镜下血尿需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
3.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早晨起床时明显,之后可发展至下肢甚至全身。水肿是因为肾脏对水钠代谢调节功能紊乱,导致水钠潴留引起。
4.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就诊,长期高血压又会加重肾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1.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尿蛋白定量等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蛋白尿程度。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了解肾脏功能受损情况,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3.肾脏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判断病理类型及预后的重要依据,通过肾穿刺活检获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
五、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休息:避免劳累,根据病情适当休息,病情稳定时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要注意摄入足够的热量,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盐摄入应控制在一定量,一般建议小于5克,水肿明显时可能需要更低;适当限制钾的摄入,避免高钾血症。
2.控制高血压: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控制血压,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要注意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变化。
3.延缓肾功能恶化: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积极控制感染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要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肾脏疾病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及生长激素的分泌等。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药物选择要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肾功能有潜在损害的药物,且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谨慎调整药物剂量(虽然不提及具体剂量,但要强调遵循儿科用药规范)。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基础疾病的情况。用药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等情况。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因为疾病可能导致营养吸收或代谢障碍,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
3.女性患者:女性在妊娠期要特别注意慢性肾小球肾炎对妊娠的影响,妊娠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严密监测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