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主要采用Nottingham分级法,通过肿瘤组织学分级、核分级、核分裂象计数三方面评估分级,分为Ⅰ级(高分化,总分1-3分,相对恶性低、转移风险小)、Ⅱ级(中分化,总分4-6分,恶性程度介于Ⅰ级和Ⅲ级之间)、Ⅲ级(低分化,总分7-9分,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差),不同分级的浸润性乳腺癌在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有不同特点
一、浸润性乳腺癌的分级方式
浸润性乳腺癌主要采用Nottingham分级法,通过对肿瘤组织学分级、核分级以及核分裂象计数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来分级,:
1.肿瘤组织学分级
腺管形成:
高分化(1级):肿瘤组织中腺管形成丰富,超过75%的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结构。在年轻女性中,高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相对生长速度可能较慢,转移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密切监测。对于绝经后女性,高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也具有较好的预后相关特征,但同样不能忽视后续的随访。
中分化(2级):腺管形成介于10%-75%之间。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分化浸润性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可能在激素受体状态等方面有不同表现,需要综合各项指标制定治疗方案。
低分化(3级):腺管形成不足10%。低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往往恶性程度较高,侵袭性强,在各年龄段和性别中都可能具有更活跃的增殖和转移潜力,需要更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2.核分级
核的多形性:
1级:肿瘤细胞的核大小较一致,多形性不明显。在老年女性中,1级的浸润性乳腺癌可能相对更倾向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情况较多,治疗上可更多考虑内分泌治疗等手段,但仍需结合其他指标。年轻患者中1级的浸润性乳腺癌也需要全面评估病情。
2级:肿瘤细胞的核多形性中度,核大小不一较为明显。不同性别的患者在2级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和生理上对治疗的耐受等方面需要个性化考虑。
3级:肿瘤细胞的核多形性明显,大小和形态差异大。3级的浸润性乳腺癌无论年龄和性别如何,都提示预后相对较差,需要强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3.核分裂象计数
对每10个高倍视野(HPF)中的核分裂象进行计数:
1级:核分裂象计数≤2个/10HPF。不同年龄的患者,核分裂象计数为1级时,其整体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特点,年轻患者可能在细胞增殖活性等方面有自身的生理基础影响,需要结合其他分级指标综合判断。
2级:核分裂象计数3-10个/10HPF。在男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核分裂象计数为2级时,由于男性乳腺癌相对少见,其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参考女性乳腺癌的相关研究,但要考虑男性的生理差异。
3级:核分裂象计数>10个/10HPF。核分裂象计数3级的浸润性乳腺癌无论何种年龄和性别,都代表肿瘤细胞增殖非常活跃,预后不良风险更高,治疗上需要更激进的综合治疗策略。
二、根据Nottingham分级法的具体分级结果
1.Ⅰ级(高分化):肿瘤组织学分级1级、核分级1级、核分裂象计数1级,总分1-3分。这类浸润性乳腺癌相对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转移风险相对较小。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比如年轻患者可能激素受体阳性的概率相对较高,治疗上可优先考虑手术切除,术后根据情况可能辅助内分泌治疗等。对于老年患者,也需要综合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总体预后相对较好。
2.Ⅱ级(中分化):肿瘤组织学分级2级、核分级2级、核分裂象计数2级,总分4-6分。其恶性程度介于Ⅰ级和Ⅲ级之间,治疗方案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的激素受体情况、HER2状态等。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更关注术后的长期随访和可能的辅助化疗等,而老年患者要考虑身体耐受性,在化疗等治疗手段的选择上要更加谨慎,权衡治疗收益和不良反应。
3.Ⅲ级(低分化):肿瘤组织学分级3级、核分级3级、核分裂象计数3级,总分7-9分。这类浸润性乳腺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转移风险大,预后相对较差。无论年龄和性别如何,都需要积极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如果合适)等。年轻患者可能在身体恢复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肿瘤本身的侵袭性强也需要更严谨的治疗规划;老年患者则要充分评估身体各脏器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尽量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