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的主要表现
肾脏疾病会出现多种异常症状,包括尿液异常(蛋白尿表现为尿液有细小泡沫且不散,血尿分肉眼和镜下血尿,尿量变化有少尿或无尿、多尿)、水肿(早期为眼睑和面部水肿,后可发展为下肢水肿、全身性水肿)、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因肾脏调节功能失调引起,与肾病进展形成恶性循环)、贫血(肾性贫血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致红细胞生成不足)以及其他症状(腰痛、食欲不振、乏力疲倦),不同症状有不同特点、易患人群,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生活调整和治疗。
一、尿液异常
1.蛋白尿:肾脏滤过功能受损时,蛋白质会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表现为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且久久不散。大量蛋白尿可能是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重要表现。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都可能出现,长期高蛋白饮食、有家族肾病遗传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生活中应定期体检筛查蛋白尿。
2.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可见尿液呈洗肉水样或血色;镜下血尿则需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红细胞。血尿可能由多种肾病引起,如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等。剧烈运动、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血尿,不同年龄阶段引起血尿的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有关,中老年人要警惕泌尿系统肿瘤。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3.尿量变化:
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称为少尿,少于100ml称为无尿。可能是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如急性肾衰竭等疾病导致。常见于患有严重感染、休克、大量失血等情况的患者,也可能与药物肾毒性有关。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都应紧急就医,评估肾功能。
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可能是肾小管功能受损,如慢性间质性肾炎等疾病。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多尿症状,合并糖尿病的肾病患者更易出现。生活中应注意监测尿量变化,调整水分摄入。
二、水肿
1.眼睑和面部水肿:肾脏排水功能下降,水分在体内潴留,早期常表现为眼睑和面部水肿,晨起时明显,活动后可稍有减轻。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儿童和青少年急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水肿较为常见。睡前大量饮水、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水肿。患者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睡前大量饮水。
2.下肢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肢水肿,表现为按压后出现凹陷,且不易恢复。多见于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等疾病。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活动量少,更易出现下肢水肿。长期站立或久坐的人群也会加重下肢水肿,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活动。
3.全身性水肿:严重的肾病可导致全身性水肿,患者体重增加,皮肤紧绷发亮。常见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孕妇合并肾病时也可能出现全身性水肿,需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患者应严格控制水分和盐分摄入。
三、高血压
肾脏疾病常可引起血压升高,称为肾性高血压。这是因为肾脏调节水盐平衡和分泌肾素等功能失调,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可加速肾病的进展,形成恶性循环。各个年龄段的肾病患者都可能出现高血压,中老年人更常见。有高血压家族史、高盐饮食的肾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更高。患者应遵循低盐饮食,规律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四、贫血
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可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引起肾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慢性肾衰竭患者随着肾功能的恶化,贫血症状会逐渐加重。不同性别和年龄都可能出现肾性贫血,女性由于生理期失血等原因,贫血症状可能更明显。患者可适当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入,必要时遵医嘱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
五、其他症状
1.腰痛:部分肾病患者会出现腰痛,疼痛程度和性质不一,可为隐痛、钝痛或绞痛。如肾盂肾炎可引起一侧或双侧腰部胀痛;肾结石可导致肾绞痛,疼痛剧烈,常向会阴部放射。体力劳动者、经常剧烈运动的人群可能因腰部损伤合并肾病而加重腰痛。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
2.食欲不振:肾脏功能受损可导致体内毒素蓄积,影响胃肠道功能,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于慢性肾衰竭患者。老年人本身胃肠道功能较弱,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患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
3.乏力、疲倦:由于肾脏疾病导致代谢紊乱、贫血等,患者会感到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无论年龄和性别,肾病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症状。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患者症状会更严重,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