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控制基础疾病,抗感染治疗要依药敏选药、长疗程,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还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一、明确诊断
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包括发作频率、治疗经过等。临床表现可能有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也可伴有腰痛、低热等。实验室检查方面,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尿等,尿细菌学检查若发现真性菌尿(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CFU/ml,如临床上无症状,则要求两次细菌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尿,且为同一菌种)有助于诊断。影像学检查如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可发现肾盂肾盏变形、缩窄等慢性改变。
二、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建议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降低细菌在尿路的繁殖。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的清洁,女性要注意经期、孕期、更年期的卫生。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的合理安排,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
基础疾病控制:对于合并有糖尿病、尿路结石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方式;尿路结石患者则需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有助于减少慢性肾盂肾炎的复发。
三、抗感染治疗
药物选择原则: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常用的药物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等)等。在经验性用药时,需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等因素。例如对于病情较轻的门诊患者,可选用口服喹诺酮类药物;对于病情较重的住院患者,可能需要静脉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疗程要求:慢性肾盂肾炎的抗感染疗程相对较长,一般需要2-4周,有时甚至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且常需要联合用药,并进行长疗程低剂量抑菌疗法,以抑制细菌生长,减少复发。例如可选用每晚睡前服用一次抗菌药物的方案,持续数月甚至1年,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反应进行调整。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肾盂肾炎需格外重视,由于儿童的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如输尿管较长且弯曲、膀胱容量小等,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易迁延为慢性。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骨骼发育等有影响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儿童。同时要加强护理,鼓励儿童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发热、尿频、尿痛等表现,及时就医。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来选择抗菌药物,避免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免疫力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加强营养支持,鼓励老年患者适当活动,但要注意活动强度,预防跌倒等意外发生。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需兼顾胎儿的安全。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的病情变化及胎儿的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产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同时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复发风险。
五、随访与监测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肾功能及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等。一般建议每1-3个月复查一次尿常规,观察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每3-6个月进行一次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了解有无细菌感染及细菌的耐药情况;每年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功能变化;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肾盂肾盏等结构的变化。
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如有无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的复发或加重。对于有复发倾向的患者,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疗程等,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慢性肾盂肾炎对肾脏功能的进一步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