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是脑脊液通过颅底等部位的缺损等流入鼻腔、外耳道等的情况,病因有外伤性(颅底骨折、医源性)和先天性,临床表现有脑脊液鼻漏、耳漏,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葡萄糖定量、β-2转铁蛋白检测)和影像学检查(CT、MRI),治疗分保守(卧床休息、预防感染、减少流出)和手术(保守无效时)。
一、定义
脑脊液漏是指脑脊液通过颅底(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外耳道或开放的伤口,引起脑脊液鼻漏、耳漏或伤口漏的情况。
二、病因
1.外伤性因素
颅底骨折: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导致颅底骨折是引起脑脊液漏的常见原因。例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颅底骨折,骨折线累及蝶窦、筛窦等部位时,容易使脑脊液通过鼻腔流出,形成脑脊液鼻漏;若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可导致脑脊液经外耳道流出,形成脑脊液耳漏。不同年龄人群中,外伤导致脑脊液漏的概率因生活方式和活动特点不同而有差异,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等过程中更易发生头部外伤进而引发脑脊液漏;成年人可能因交通事故等外力因素导致。
医源性因素:一些脑部手术过程中,如垂体瘤切除术、颅底肿瘤切除术等,若操作不当损伤了颅底结构,也可能引起脑脊液漏。
2.先天性因素:先天性的颅底骨质发育缺损等情况,如先天性筛骨板缺损、先天性岩骨骨缺损等,可导致脑脊液漏,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的先天性因素导致的脑脊液漏中可能有一定比例,由于先天性结构异常,从出生后就存在脑脊液漏的潜在风险。
三、临床表现
1.脑脊液鼻漏:患者可表现为鼻腔间断或持续流出清亮、水样液体,当低头、用力、压迫颈静脉等情况下,液体流出量可能增多。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不善于表达,家长可能发现孩子单侧或双侧鼻孔间断流出清亮液体,需引起重视;成年人可能会自觉鼻腔有清亮液体流出,尤其是在特定体位时明显。
2.脑脊液耳漏:外耳道有清亮液体流出,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对于儿童,由于耳部结构相对娇嫩,脑脊液耳漏可能会影响其听力发育等,需要及时关注和处理;成年人则可能因听力下降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葡萄糖定量检测:通过检测鼻漏或耳漏液体中的葡萄糖含量来判断是否为脑脊液,因为脑脊液中含有葡萄糖,而一般的鼻腔分泌物等不含或含量极低。例如,若液体葡萄糖含量高于30mg/dl,结合临床症状等多可考虑为脑脊液漏。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鼻腔分泌物等葡萄糖含量有一定差异,但脑脊液的葡萄糖含量相对稳定,通过该检测可以辅助诊断。
β-2转铁蛋白检测:β-2转铁蛋白是脑脊液特有的蛋白,检测鼻漏或耳漏液体中是否存在β-2转铁蛋白可作为脑脊液漏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高分辨率CT可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范围等,有助于发现颅底骨质的缺损等情况,从而明确是否存在脑脊液漏的解剖学基础。对于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必要情况下为明确诊断仍需进行;成年人则可较为方便地进行CT检查来辅助诊断。
MRI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更好地显示颅底脑膜等结构的情况,对于一些隐匿性的脑脊液漏可能更有诊断价值。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要采取头高30°卧位,以利用重力作用使脑脊液漏口趋于愈合。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需要家长协助保持合适的体位,要注意避免孩子过度活动影响体位的维持;成年人则需自身配合保持正确体位。
预防感染:使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儿童,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影响较小的抗生素;成年人则根据感染风险等选择相应抗生素。同时要保持鼻腔、外耳道清洁,避免堵塞、冲洗等操作。
减少脑脊液流出: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等,减少脑脊液的流出,有利于漏口的愈合。儿童可能因活泼好动等原因难以控制这些动作,家长需要多加看护和引导;成年人也需要自身注意避免这些增加脑脊液流出的动作。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脑脊液漏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颅底修补术等,通过修复颅底的骨质缺损等部位来封闭脑脊液漏口。手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儿童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要更加精细,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成年人则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