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是如何引起的
肾病综合征病因复杂,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糖尿病肾病、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等)、遗传性肾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Alport综合征等),不同病因致病机制各异,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微小病变型肾病与足细胞结构功能改变有关,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因自身免疫抗体累及肾脏致病,遗传性肾病中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由NPHS1基因突变致nephrin功能异常引发等。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患者肾脏肾小球的足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例如,相关研究发现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的足细胞相关蛋白表达异常,使得滤过膜对蛋白质的屏障功能受损。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其病因可能与感染、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有关。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进而导致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一些研究表明,链球菌等感染后可能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系膜区,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膜性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发病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大量蛋白尿。研究发现膜性肾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等,这些抗体与发病密切相关。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中毒等因素有关。肾小球出现局灶节段性的硬化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出现肾病综合征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基因突变,影响肾小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累及肾脏时可导致肾病综合征。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引起肾小球炎症和损伤,出现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肾病综合征表现。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可沉积在肾小球,引发病变。
过敏性紫癜:儿童和青少年较为常见。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原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累及肾脏时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过敏原如细菌、病毒、食物、药物等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和血管壁,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蛋白尿等症状。研究显示,过敏性紫癜患者肾组织中可检测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肾小球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发展为肾病综合征。高血糖引起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如多元醇途径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等,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长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和损伤,导致肾病综合征。研究发现,乙肝病毒相关肾炎患者肾组织中可检测到乙肝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沉积,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可以明确病毒与肾脏病变的关系。
3.遗传性肾病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多在婴儿期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由NPHS1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编码足细胞的重要蛋白nephrin,基因缺陷导致nephrin功能异常,使得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显著增加,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此类疾病具有家族遗传性,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lport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部分患者可合并肾病综合征。其发病与COL4A3、COL4A4或COL4A5基因缺陷有关,这些基因编码基底膜Ⅳ型胶原蛋白的α链,基因缺陷导致基底膜结构和功能异常,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出现相应的肾脏病变。Alport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包括X连锁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不同遗传方式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