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的水化治疗
水化治疗是通过补水增尿促造影剂排泄以降造影剂肾病风险,目的是稀释尿液、减少造影剂肾小管沉积及阻塞来保肾功能。具体方案为造影前1-2小时起对成年患者静脉输0.9%氯化钠溶液,速度约1-1.5ml/(kg·h),儿童按体重等调整,首选等渗盐水。多项研究证高危人群水化可降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防并发症;儿童要精确计算调速度防不良反应;心功能不全者多学科协作控液量速度;糖尿病患者要监测血糖和肾功能。
水化治疗是通过补水增尿促造影剂排泄以降造影剂肾病风险,目的是稀释尿液、减少造影剂肾小管沉积及阻塞来保肾功能。具体方案为造影前1-2小时起对成年患者静脉输0.9%氯化钠溶液,速度约1-1.5ml/(kg·h),儿童按体重等调整,首选等渗盐水。多项研究证高危人群水化可降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防并发症;儿童要精确计算调速度防不良反应;心功能不全者多学科协作控液量速度;糖尿病患者要监测血糖和肾功能。
一、水化治疗的定义及目的
造影剂肾病是使用造影剂后发生的急性肾损伤,水化治疗是通过补充水分来增加尿量,从而促进造影剂排泄,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风险的一种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稀释尿液,减少造影剂在肾小管内的沉积、降低肾小管阻塞的可能性,进而保护肾功能。
二、水化治疗的具体方案
1.水化时机:一般建议在造影检查前1-2小时开始水化,对于接受血管内造影剂检查的患者,尤其是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提前进行水化。
对于成年患者,在造影前1-2小时开始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输注速度约为1-1.5ml/(kg·h)。
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进行计算,一般也采用等渗盐水静脉输注,速度需根据儿童的年龄、基础状况等调整,确保在造影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继续维持水化状态。
2.水化液体选择:首选0.9%氯化钠溶液,因为等渗盐水可以有效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液平衡,减少因低渗液体导致的肾小管水肿等风险。对于心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可能需要调整液体种类和输注速度,但总体原则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造影剂排泄。
三、水化治疗的循证依据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对接受造影检查的高危人群实施水化治疗可显著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例如,有研究对比了接受水化治疗和未接受水化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水化治疗组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水化组。在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状态的人群中,水化治疗均被证实具有一定的保护肾功能作用。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功能储备相对较差,水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肾脏微血管病变等风险因素,水化治疗有助于减轻造影剂对肾脏的损伤;对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通过合理的水化速度和液体量补充,可以有效促进造影剂排泄而不增加心脏负担;而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则需要密切监测液体平衡,在保证心功能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水化。
四、特殊人群水化治疗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存在肾功能减退、心功能可能下降等情况。在水化治疗时,要密切监测尿量、电解质、心功能指标等。起始水化速度不宜过快,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避免因快速大量补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电解质的平衡,防止出现高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2.儿童患者:儿童在水化治疗时,需精确计算液体量和输注速度。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基础肾功能等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由于儿童的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液体平衡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水化过程中要更加密切观察尿量、尿比重等指标,确保水化治疗安全有效,避免因补液不当导致脑水肿等不良反应。
3.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水化治疗时,需要在心内科和肾内科等多学科协作下进行。要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和入液速度,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可以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来指导水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调整氯化钠溶液的输注量和速度,以达到既促进造影剂排泄又不恶化心功能的目的。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进行水化治疗时,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因为输注的氯化钠溶液可能会对血糖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大量补液时。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肾功能变化,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肾脏病变的潜在风险,水化治疗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肾功能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