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是由急剧、严重精神打击引发,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异常、认知障碍等,诊断需采集病史、进行精神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包括脱离应激源和心理干预,预后通常较好但部分有复发风险,特殊人群需个体化关怀。
一、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定义
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是一种由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如重大灾害、亲人离世、严重事故等)作为直接原因而引发的精神障碍,患者在遭受强烈应激源后迅速发病,临床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其发病与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既往心理状态、应激源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等有关。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强烈应激可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等改变,例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可能参与发病过程。不同年龄人群对同样强度应激源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由于心理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应激影响发病;老年人可能因机体机能衰退、既往健康问题等,对应激的缓冲能力较弱,也可能成为易感人群。性别方面,目前虽无明确证据表明男女发病率有绝对差异,但女性在面对应激时可能因情绪表达等方式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有一定特点。有既往心理疾病史或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模糊,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清晰度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准确感知时间、空间等。例如在严重车祸后的患者,可能对当时的场景记忆混乱,对周围人的呼唤反应迟钝。儿童患者意识障碍表现可能更具特殊性,可能出现哭闹不止、行为异常等与意识相关的改变,且由于表达能力有限,观察时需更细致。
2.精神运动性异常
兴奋状态:患者可能出现躁动不安、无目的的奔跑、言语增多且内容混乱等表现。比如在经历亲人突发意外后,部分患者会处于兴奋状态,不断重复提及与应激源相关的内容,行为不受控制。
抑制状态:表现为少语少动,甚至呈木僵状态。例如在目睹重大灾难现场后,一些患者可能长时间保持沉默,对外界刺激几乎无反应。儿童患者抑制状态可能表现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参与以往喜欢的活动等。
3.认知障碍
可出现感知觉障碍,如错觉、幻觉等。例如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看到并不存在的影像等。对于有既往精神疾病史的人群,在遭受应激后,原有认知障碍可能加重或出现新的认知异常表现。
三、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应激源情况,包括应激源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持续时间等,以及患者在应激源出现前后的心理状态、既往健康状况、家族精神疾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需向监护人了解其日常行为、情绪变化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对精神状态的影响以及既往是否有精神相关问题。
2.精神检查
通过与患者交流,观察其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情感反应等。例如检查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等认知功能指标。同时,评估患者的情感反应是否与应激源相匹配,有无过度或不恰当的情感表现。
3.辅助检查
一般需要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症状。例如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类似精神障碍表现。
四、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治疗
1.脱离应激源
首先要让患者尽快脱离引起应激的环境,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舒适的环境,避免再次受到类似应激源的刺激。对于儿童患者,要提供一个温馨、熟悉的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安因素;对于老年患者,要确保其生活环境的安全和舒适,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环境设施等。
2.心理干预
支持性心理治疗:医护人员以共情、理解的态度与患者沟通,给予情感支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例如耐心倾听儿童患者的感受,用温和的方式与老年患者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接纳。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对于经历重大创伤后的患者,引导其正确认识应激事件,建立积极的应对模式。但在儿童患者中实施认知行为治疗需采用适合其年龄的方式,比如通过游戏等形式辅助进行。
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预后通常较好,大多数患者在脱离应激源并经过适当干预后可逐渐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复发风险,需要长期关注其心理状态,尤其是有既往心理疾病史或发病较严重的患者。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需更加注重个体化的关怀和处理,以促进其更好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