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中医怎么治疗
中医针对鼻炎有辨证论治、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外治法等多种方法。辨证论治分风寒袭鼻型(疏风散寒、宣肺通窍,用川芎茶调散加减)、风热犯鼻型(疏风清热、宣肺通窍,用银翘散加减)、肺脾气虚型(补益肺脾、通利鼻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针灸疗法体针选迎香等穴操作,艾灸选迎香等穴温和灸或悬灸;推拿按摩鼻部按摩要适中;外治法中药滴鼻用含辛夷等成分滴鼻剂,穴位贴敷用白芥子等药物贴于相关穴位。
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风寒袭鼻型
1.表现:鼻塞声重、流清涕、喷嚏频作,恶寒重、发热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治法:疏风散寒、宣肺通窍。
3.方剂:可选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该方在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对风寒袭鼻型鼻炎有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的作用,通过疏风散寒之药调节机体气血运行,改善鼻腔局部的气血不畅状况,从而缓解鼻炎症状。
(二)风热犯鼻型
1.表现:鼻窍灼热感、流黄涕、鼻塞,发热、微恶风、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3.方剂:常用银翘散加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银翘散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抗炎、解热、抗病毒等作用,能够针对风热犯鼻型鼻炎的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进行调节,减轻鼻腔黏膜的充血、水肿等症状。
(三)肺脾气虚型
1.表现:鼻塞时轻时重、鼻涕清稀,面色苍白、气短、倦怠乏力,自汗、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治法:补益肺脾、通利鼻窍。
3.方剂: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临床观察发现补中益气汤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肺脾气虚患者的机体状态,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鼻炎的发作频率,同时对鼻腔的通气等功能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机体的气血津液代谢等多方面有关。
二、针灸疗法
(一)体针
1.选穴:常选迎香、印堂、合谷、风池等穴。迎香穴是治疗鼻病的局部要穴,刺激该穴可疏通鼻部经络气血;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等作用;风池穴能祛风散寒、通利官窍。
2.操作: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进行适当的针刺手法操作,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等。对于儿童患者,针刺时要特别注意手法轻柔,进针深度不宜过深,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针刺的感应和反应可能有所不同,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二)艾灸
1.选穴:可选取迎香、肺俞、脾俞等穴。肺俞、脾俞为背俞穴,艾灸这些穴位可以温补肺脾之气。
2.操作:艾条温和灸或悬灸,每次选2-3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艾灸时要注意距离,防止烫伤,并且要密切观察其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艾灸热度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适中;儿童皮肤娇嫩,更要谨慎操作。
三、推拿按摩
(一)鼻部按摩
1.操作方法:用双手食指或中指的指腹,从迎香穴开始,向上推擦至印堂穴,反复操作10-15次;然后用双手拇指按揉双侧风池穴各1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按摩可以促进鼻部的气血流通,改善鼻腔的通气状况。
2.注意事项:按摩时力度要适中,对于儿童患者,家长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用力过大对儿童鼻部造成损伤。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鼻部的解剖结构和耐受能力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按摩的力度和频率。例如,儿童骨骼等组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按摩力度过大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四、中医外治法
(一)中药滴鼻
1.药物选择:可选用具有辛夷、鹅不食草等成分的中药滴鼻剂,这些药物成分具有通鼻窍的作用。例如辛夷能够辛散温通,宣通鼻窍;鹅不食草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
2.使用方法:按照中药滴鼻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一般是将药液滴入鼻腔内。对于儿童患者,滴鼻时要注意体位,避免药液流入咽喉引起不适,可让儿童平卧,头部稍偏向一侧,然后滴入药液,滴入后可轻压鼻翼,使药液均匀分布在鼻腔内。不同年龄患者的鼻腔解剖结构不同,儿童鼻腔较窄,滴鼻时更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穴位贴敷
1.药物组成:常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等药物研末,制成药膏贴敷于肺俞、脾俞、迎香等穴位。这些药物配伍具有温肺散寒、健脾益气等作用。
2.贴敷方法:将药物制成适当大小的药饼,贴敷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病情而定,一般儿童贴敷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皮肤过敏等反应。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皮肤的敏感度和耐受贴敷药物的时间不同,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儿童皮肤较为敏感,贴敷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皮肤红肿、瘙痒等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