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是怎么引起的
脊髓损伤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类。外伤性脊髓损伤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创伤、运动损伤等引起,涉及年龄、生活方式、性别、病史等因素影响;非外伤性脊髓损伤由脊柱退行性病变、脊柱肿瘤、脊柱感染等导致,也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
一、外伤性脊髓损伤
1.交通事故:是导致脊髓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车辆的撞击、急刹车等情况可使脊柱受到剧烈的扭曲、压缩或拉伸,从而损伤脊髓。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因脊髓损伤就医的患者中,相当比例是由于交通事故所致,高速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时,车内人员的脊柱极易遭受损伤。
年龄因素:中青年人群在交通事故中发生脊髓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与该年龄段人群参与交通活动较为频繁相关,且身体的柔韧性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中青年阶段相对处于一个特定状态,在事故中更容易因脊柱的过度运动而损伤脊髓。
生活方式:日常出行中不遵守交通规则,如行人随意横穿马路、骑行电动车不佩戴头盔等,会增加遭遇交通事故进而引发脊髓损伤的风险。
2.高处坠落:从高处跌落时,身体垂直下落,脊柱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可造成椎体骨折、脱位等,进而压迫或损伤脊髓。例如建筑工人在高处作业时不慎坠落,很容易导致脊髓损伤。
年龄因素:青少年和老年人在高处坠落时发生脊髓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青少年骨骼等组织的韧性和老年人骨骼的脆弱性,使得他们在坠落时更难缓冲脊柱所受的冲击力。
生活方式:从事高危职业且缺乏安全防护措施的人群,如没有佩戴安全带等防护装备的建筑工人、高空作业人员等,高处坠落时发生脊髓损伤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3.暴力创伤:包括棍棒打击、刀刺伤等,直接作用于脊柱部位,可导致脊髓的直接损伤。例如在一些暴力冲突事件中,脊柱被暴力攻击,从而引发脊髓损伤。
性别因素:在某些暴力事件频发的场景中,男性由于参与此类冲突性活动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因暴力创伤导致脊髓损伤的概率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具体还与事件发生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相关。
病史因素:本身没有脊柱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遭遇暴力创伤时更容易因外力直接作用导致脊髓损伤,而如果本身有脊柱退行性病变等基础疾病,在受到暴力创伤时,脊髓损伤的程度可能会更严重。
4.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中,如跳水、体操等项目中,若动作失误或未做好防护,可导致脊柱损伤进而累及脊髓。比如跳水时入水姿势不正确,脊柱受到过度的弯曲或扭转,容易造成脊髓损伤。
年龄因素:青少年在参与竞技性体育运动时,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且运动技巧和防护意识相对较弱,发生运动损伤导致脊髓损伤的风险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进行高强度、高风险体育运动且没有科学训练方法和充分热身等准备的人群,发生运动损伤进而脊髓损伤的可能性增大。
二、非外伤性脊髓损伤
1.脊柱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的椎间盘发生退变,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可压迫脊髓。例如老年人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当椎间盘突出严重时,会压迫椎管内的脊髓,导致脊髓损伤相关的症状。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患脊柱退行性病变导致脊髓损伤的风险明显增加,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脊柱的椎间盘、椎体等结构逐渐出现老化、退变。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会加速脊柱的退行性病变,从而增加脊髓损伤的风险,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员,腰椎和颈椎的退变相对较快。
2.脊柱肿瘤:脊柱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可侵犯脊髓,导致脊髓损伤。原发性脊柱肿瘤如骨肉瘤等,转移性肿瘤多来自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脊柱,进而压迫脊髓。
病史因素: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如肺癌、乳腺癌等患者,发生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概率较高,从而增加了脊髓损伤的风险,需要定期进行脊柱相关检查以早期发现可能的脊髓损伤情况。
3.脊柱感染:脊柱的感染性疾病,如脊柱结核等,可破坏脊柱的骨质结构,进而压迫脊髓。脊柱结核是较为常见的脊柱感染性疾病,结核杆菌破坏脊柱椎体等结构后,可对脊髓造成压迫损伤。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患脊柱感染性疾病导致脊髓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而老年人也可能因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增加患病风险。
生活方式: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脊柱感染,进而增加脊髓损伤的可能性,这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脊柱的健康状况,加强预防感染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