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腿肿了怎么消肿
慢性肾炎患者腿肿与肾脏功能受损致水钠潴留及低蛋白血症有关,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调整(限钠盐、控蛋白、增利水食物)、体位调整(抬高下肢、常换体位)、适度运动(病情稳定期有氧运动);药物治疗有利尿剂(如呋塞米,注意监测电解质)和减少尿蛋白药物(如ACEI/ARB类,注意血钾等);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用要监肾功能等,儿童患者遵儿科原则,女性患者要兼顾特殊时期及特殊生理情况。
一、病因分析
慢性肾炎患者出现腿肿主要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有关,肾脏不能正常排泄水分和钠盐,使得水分在体内积聚,尤其是下肢等组织疏松部位容易出现水肿。此外,低蛋白血症也是常见原因,慢性肾炎患者大量蛋白尿丢失蛋白质,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饮食调整
1.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2-3克以内,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因为过多钠盐摄入会加重水钠潴留,导致腿肿加重。例如,1克钠盐大约相当于一小勺酱油的含钠量,应尽量减少此类高钠食物的摄取。
2.控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合理安排蛋白质摄入。一般来说,轻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8-1.0克/(千克·天);中度肾功能损害时,蛋白质摄入量约为0.6-0.8克/(千克·天),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减少植物蛋白的摄入,如豆类及其制品,因为植物蛋白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较多,会加重肾脏负担。
3.适当增加利水食物摄入: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利水作用的食物,如冬瓜、黄瓜、红豆等。冬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其含有的丙醇二酸能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且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红豆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等,有较好的利水消肿作用。
(二)体位调整
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水肿。例如,睡眠时可在脚下垫一个枕头,使下肢抬高,每次抬高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保持30分钟左右,每天可进行多次。对于长期卧床的慢性肾炎腿肿患者,还应注意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局部长期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加重水肿。
(三)适度运动
在病情稳定期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散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每次散步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速度以自我感觉稍快但不气喘为宜;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又不会过度增加肾脏负担。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肾脏的损伤,导致水肿加重。
三、药物治疗
1.利尿剂:常用的有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氯的重吸收,增加尿量,从而消除水肿。但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防止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对于老年慢性肾炎患者,使用利尿剂时更要谨慎,因为老年人肾功能相对减退,对利尿剂的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且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2.减少尿蛋白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从而改善低蛋白血症,减轻水肿。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血钾升高,对于已有高钾血症的慢性肾炎患者应慎用。在儿童慢性肾炎患者中使用这类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情况,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药物代谢和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肾炎患者腿肿时,由于其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密切观察尿量、电解质及肾功能变化。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另外,老年患者行动相对不便,体位调整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二)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肾炎出现腿肿,在非药物干预方面,要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均衡,同时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在药物治疗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肾功能有明显影响的药物。例如,使用利尿剂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剂量,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利尿剂可能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女性患者
女性慢性肾炎患者腿肿时,要注意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水肿情况可能会有变化。在饮食调整上,要兼顾女性的营养需求和水肿的治疗要求。在药物使用方面,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妊娠期、哺乳期等情况(如果有的话),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