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病综合征是什么原因
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儿童高发、与免疫紊乱相关)、非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感染诱发免疫反应有关、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涉及遗传免疫及足细胞损伤、膜性肾病儿童相对少见且多为继发性);继发性包括感染相关(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可致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疾病相关(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好发儿童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儿童少见与自身免疫等相关)、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儿童糖尿病肾病因长期高血糖致肾病变)。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一)微小病变型肾病
1.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引起的免疫调节异常,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分子屏障受损,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儿童时期是微小病变型肾病的高发年龄段,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90%,男孩发病多于女孩,其具体的免疫异常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已明确与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等免疫过程相关。
(二)非微小病变型肾病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感染等因素诱发的免疫反应有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引起系膜细胞增生和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儿童发病时,感染因素可能是重要的诱因,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异常,引发肾小球病变,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但以学龄儿童相对多见。
2.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涉及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足细胞损伤等。遗传因素方面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免疫因素上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常,足细胞损伤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破坏,使得大量蛋白质漏出。儿童发病时,遗传因素的影响在部分病例中可体现,而感染、环境等因素可能诱发疾病发作,各年龄儿童均有发病可能。
3.膜性肾病:儿童时期相对少见,发病机制主要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其发病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存在关联,儿童膜性肾病多为继发性,需排查是否有继发因素,如乙肝病毒相关膜性肾病等,在儿童中相对发病率低于成人,但也有散发病例。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一)感染相关
1.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相关的肾病综合征,多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儿童常见,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肾小球病变,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
2.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肾病综合征,儿童可因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病变。有研究表明,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约有一定比例可发展为乙肝病毒相关肾炎,进而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在乙肝高发地区需重视此类情况。
3.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感染,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其代谢产物等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肾病综合征。在疟原虫流行地区,儿童有感染疟原虫后引发肾病综合征的可能。
(二)系统性疾病相关
1.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男孩多于女孩。发病是由于机体对过敏原(如花粉、某些食物等)产生超敏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血管壁,引起肾小球炎症和损伤,出现肾病综合征样表现,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等常是伴随的临床表现。
2.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儿童发病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肾小球受累时出现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女孩发病率明显高于男孩,发病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遗传易感性以及环境因素等相关,如紫外线照射等可能诱发病情活动。
(三)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
1.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如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编码肾小球滤过膜相关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胎儿期肾小球滤过膜发育异常,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患儿多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发病,病情进展迅速。
2.糖尿病肾病:儿童期继发性糖尿病肾病相对少见,但随着儿童肥胖等问题的增加,也有报道。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肾小球微血管病变,出现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发病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外基质增多等相关,需要关注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并发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