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纠正可逆病因、肾脏替代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等并调整饮食;纠正肾前性和肾后性因素分别采取补充血容量和解除梗阻等措施;肾脏替代治疗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药物治疗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儿童病因与成人不同,治疗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多器官功能监测。
一、一般治疗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同时监测尿量、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监测的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需频繁观察尿量和生命体征变化。例如,婴幼儿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量的急剧变化可能是病情进展的重要信号。
饮食: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为0.6-0.8g/(kg·d),以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需根据其体重和肾功能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如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在限制蛋白质摄入的同时,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可通过选择优质蛋白质食物来满足部分营养需求。同时,要注意控制钠、钾的摄入,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情况调整,如高钾血症患者需严格限制含钾高的食物摄入。
二、纠正可逆病因
肾前性因素:如果是由于血容量不足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如大量失血、呕吐、腹泻等引起,需及时补充血容量。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快速输注生理盐水、胶体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补液的速度和量需谨慎调整,儿童补液过快可能导致心肺负担加重,需缓慢、匀速补液,并密切观察心肺功能变化。例如,婴幼儿急性肾前性衰竭因血容量相对较少,补液时更要精确计算,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
肾后性因素:若由尿路梗阻引起,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需尽快解除梗阻。对于尿路结石,可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等;对于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梗阻,可通过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等)或手术治疗来解除梗阻。不同年龄患者的尿路梗阻原因有所差异,儿童尿路梗阻可能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有关,处理方式需综合考虑患儿的具体病情和年龄因素。
三、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适用于出现严重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15)、容量负荷过重且对利尿剂治疗无效等情况的患者。血液透析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体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选择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采用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等方式建立通路,且在透析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透析相关并发症,如低血压等。
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灌注透析液,实现溶质和水分的交换。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管通路建立困难的患者。腹膜透析在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也有应用,其优点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但需要注意预防腹膜炎等并发症,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腹膜透析操作,同时根据患儿的体重等调整透析液的用量等。
四、药物治疗
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用于增加尿量,促进体内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的排出,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在使用利尿剂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因其对电解质变化更为敏感,需根据电解质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管活性药物:对于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有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肾灌注,如多巴胺等,但使用时要注意其剂量和适应证,避免不恰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时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感染等较为常见。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维持儿童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且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精确计算药物剂量和补液量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治疗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其心、肺、肝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老年患者多器官功能储备较差,容量管理需更加精细,防止补液过多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