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引起肾病怎么办好
高血压引起肾病需从多方面进行防治,选择合适降压药物如ACEI/ARB类并个体化控制血压目标,继续用肾保护药物、通过低盐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减少尿蛋白,定期评估监测肾功能与尿蛋白情况,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合并其他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控制血压
1.选择合适降压药物:高血压引起肾病时,需选用能保护肾脏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可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大量临床研究表明,ACEI/ARB类药物在高血压合并肾病患者的治疗中,能显著改善肾脏预后。例如,相关临床队列研究显示,长期使用ACEI/ARB的高血压肾病患者,其肾功能衰退速度明显慢于未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
2.个体化血压控制目标:一般来说,高血压合并肾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目标值。年轻且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高血压肾病患者,严格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更有利于保护肾脏功能;而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器官灌注不足等情况,血压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也应尽量接近130/80mmHg。
二、减少尿蛋白
1.继续使用肾保护药物:除了降压药物中的ACEI/ARB类药物对减少尿蛋白有帮助外,有时可能还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来进一步减少尿蛋白。如一些研究发现,对于尿蛋白较高的高血压肾病患者,在规范使用ACEI/ARB基础上,加用某些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具体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判断。
2.生活方式干预:患者应注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克以内,因为高盐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尿蛋白增加。同时,要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摄入,以维持身体正常需求,但又不能过量,一般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来调整蛋白摄入量,例如肾功能轻度受损时,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等,但肾功能中重度受损时需限制蛋白摄入。
三、评估肾功能并监测
1.定期检查肾功能指标:需定期检测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以了解肾功能的变化情况。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常用指标之一,一般来说,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出现了损伤;eGFR则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通过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当发现eGFR下降速度加快时,可能需要加强治疗措施。
2.监测尿蛋白情况:定期进行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查,观察尿蛋白的变化趋势。如果尿蛋白持续增多,可能提示肾脏损伤在加重,需要医生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比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如果从小于1克逐渐增加到2克以上,就需要引起重视,考虑是否需要更改药物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高血压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脏病,在使用ACEI类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咳嗽等不良反应,以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同时,在监测肾功能时要更频繁一些,因为老年人肾功能衰退相对更快。
2.儿童患者:儿童高血压引起肾病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降压治疗时,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某些钙通道阻滞剂等,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由专业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在监测方面,要关注儿童的生长指标以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确保治疗在保障肾功能的同时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3.女性患者:女性高血压肾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阶段需特别注意。妊娠会加重肾脏负担,可能导致高血压肾病病情恶化。因此,计划妊娠的女性高血压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选择对妊娠影响较小且能保护肾脏的药物。在孕期要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和尿蛋白情况,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4.有其他病史患者:对于合并糖尿病等其他病史的高血压肾病患者,治疗要更加综合。因为糖尿病和高血压都会对肾脏产生损伤,两者并存时肾脏损伤往往更严重。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的治疗规范,如饮食控制、适当运动以及必要时使用降糖药物等。同时,要更加密切监测肾功能和尿蛋白等指标,因为两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可能会使病情变化更加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