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怎么办
感染性腹泻由各种病原体感染肠道引发,不同年龄段常见病因有别,临床表现包括腹泻及相关伴随症状,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和疫苗接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感染性腹泻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感染性腹泻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因轮状病毒等感染,而成人可能因食用不洁食物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饮食卫生、饮用不洁水源等都可能增加感染性腹泻的发生风险。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更易出现严重的感染性腹泻情况。
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还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脱水(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常伴有发热、呕吐等全身症状;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大便中带有黏液、脓血等。
三、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包括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性状、次数,是否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近期饮食情况、旅行史、接触史等。对于儿童,还需了解喂养情况等。
(二)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等,查看腹部有无压痛等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大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帮助初步判断感染类型。
2.粪便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及具体病原菌种类;病毒抗原检测可检测出是否有轮状病毒等特定病毒感染;寄生虫检查可发现肠道内的寄生虫。
四、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2.饮食调整:急性期患者可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不超过6小时),然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随着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对于儿童,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同时注意饮食卫生。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是关键。可以口服补液盐,根据脱水程度决定口服补液盐的量和速度;对于严重脱水者,可能需要静脉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二)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则需要使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但要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避免滥用药物。
2.止泻药物: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谨慎,尤其是儿童,应避免使用强效止泻药,以免导致毒素吸收加重病情。可选用一些温和的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起到止泻作用。
五、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措施
(一)注意饮食卫生
1.食物要新鲜,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2.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3.提倡喝开水,不饮用生水,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旅行时。
(二)加强个人卫生
1.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不洁物品后要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如流水洗手至少20秒。
2.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对生活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三)疫苗接种
对于一些特定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如轮状病毒疫苗可预防儿童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
六、特殊人群感染性腹泻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性腹泻时更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强效止泻药等,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性腹泻时可能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脱水等并发症。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治疗过程中,要谨慎使用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不良反应。
(三)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感染性腹泻时病情可能较为严重,且恢复较慢。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加强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