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二期依据UICC和AJCC的TNM分期系统划分,肿瘤最大径>2cm、≤5cm,区域淋巴结有转移但活动度尚可、无远处转移;有肿瘤大小、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等相关特征,影像学及病理有相应表现;治疗包括手术、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老年、年轻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分期依据
浸润性乳腺癌二期是乳腺癌病理分期中的一个阶段,主要依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来划分。一般来说,浸润性乳腺癌的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二期浸润性乳腺癌通常指肿瘤最大径>2cm、≤5cm,且区域淋巴结有转移,但转移的淋巴结一般活动度尚可,没有远处转移。
二、肿瘤相关特征
1.肿瘤大小:二期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最大径处于2~5cm这个区间,肿瘤大小是评估病情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等。较大的肿瘤可能意味着肿瘤细胞增殖较为活跃,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可能性相对更高,但具体还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2.肿瘤侵犯范围:肿瘤细胞已经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但相对局限在乳腺组织内,尚未广泛侵犯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等。
三、淋巴结转移情况
1.区域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有转移,通常是同侧腋窝淋巴结有转移,淋巴结转移个数一般有一定范围,比如转移淋巴结个数可能在1~3个等情况,但具体需结合详细检查。淋巴结转移意味着肿瘤细胞可能通过淋巴循环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扩散,不过二期相对还是处于相对局限转移的阶段。
四、影像学及病理表现
1.影像学表现:在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钼靶)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中,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边界可能不太清晰,形态不规则等,淋巴结可能有肿大等表现。例如乳腺钼靶下可能看到肿块影,边缘不整,有毛刺等征象;MRI检查可能更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2.病理表现: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浸润间质,病理类型多样,如浸润性导管癌等常见类型,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癌细胞的形态、排列等特征,同时明确淋巴结内有癌细胞转移。
五、治疗相关
1.手术治疗:通常会考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肿瘤适合保乳且有保乳意愿,可选择保乳手术,术后需要进行放疗等后续治疗;如果不适合保乳,则可能选择改良根治术等。手术是去除肿瘤病灶的主要手段,二期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相关淋巴结等组织,为后续综合治疗创造条件。
2.辅助治疗
化疗:术后可能需要进行辅助化疗,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病灶,降低复发转移风险。研究表明,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放疗:保乳术后一般需要进行放疗,针对乳腺瘤床及区域淋巴结进行照射,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接受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如果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等也可能需要放疗。
内分泌治疗:如果肿瘤细胞是激素受体阳性(如雌激素受体ER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则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如他莫昔芬等,通过阻断雌激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一般需要持续服用数年。
靶向治疗:如果是HER-2过表达的患者,还需要进行靶向治疗,如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靶向作用于HER-2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等,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六、特殊人群考虑
1.老年患者:老年浸润性乳腺癌二期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差,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要更加严格,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等可能有所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应用也需要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
2.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对于美观等方面可能有更高的要求,保乳手术的选择需要更加严格把握适应证。同时,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治疗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在治疗前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等,评估是否存在相关遗传风险,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对未来生育功能的保护等问题。例如在化疗药物的选择上,要考虑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等。
3.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浸润性乳腺癌二期患者,在治疗前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以减少手术和化疗等治疗过程中的风险;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稳定,保障手术和其他治疗的安全进行。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以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与基础疾病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