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敏性紫癜肾炎
过敏性紫癜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致肾损害,儿童中常见。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免疫参与有关。临床表现有肾脏表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外表现(皮肤紫癜、关节症状、胃肠道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免疫学检查、肾活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降压、利尿消肿)、免疫抑制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要谨慎用药并密切观察,老年需综合基础病治疗,女性妊娠时要特护。
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沉积: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和(或)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从而出现肾脏病变。例如,研究表明,在过敏性紫癜肾炎患者的肾小球中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如IgA等)和补体成分的沉积。
细胞免疫参与: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在发病过程中也发挥作用。T细胞亚群失衡可能影响免疫反应的调控,导致肾脏炎症的持续存在或加重。
临床表现
肾脏表现
血尿: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部分可为肉眼血尿。血尿的产生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
蛋白尿:轻重不一,可为轻度蛋白尿,也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达到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明显增加。
水肿: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多为眼睑、下肢等部位的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水肿的发生与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
高血压:约1/3-1/2的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儿童患者相对更易出现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生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相关。
肾外表现
皮肤紫癜:皮肤紫癜是过敏性紫癜的典型表现,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紫癜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颜色可从红色逐渐变为棕褐色。
关节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关节症状可在紫癜出现前后或同时发生。
胃肠道症状: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不固定,可伴有压痛,但无腹肌紧张。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有无过敏性紫癜的前驱症状,如上呼吸道感染等,以及皮肤紫癜、关节、胃肠道症状的发生情况。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测尿中红细胞、蛋白尿等情况,如镜下血尿、蛋白尿等。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评估肾功能是否受损。在疾病早期,肾功能可能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等指标可升高。
免疫学检查:检测血清IgA水平,部分患者血清IgA可升高;还可检测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以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肾活检:肾活检是诊断过敏性紫癜肾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病变程度等,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病理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有血尿和蛋白尿明显的患者需卧床休息。对于存在感染灶的患者,如伴有扁桃体炎等,可在病情稳定后考虑扁桃体摘除,但需权衡利弊。
对症治疗
降压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压,还可减少尿蛋白。
利尿消肿:对于水肿明显的患者,可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但需注意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如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受损等,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理类型等综合决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是过敏性紫癜肾炎的高发人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使用药物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密切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同时,儿童患者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
老年患者:老年过敏性紫癜肾炎患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病情可能较为复杂。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例如,使用降压药物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肾功能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较低,感染的风险较高,需注意预防感染。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患过敏性紫癜肾炎需特别关注。妊娠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病情。在治疗上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同时,需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和肾功能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