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指什么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肾脏病理损害引起,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表现的综合征。病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受损等免疫炎症有关,继发性由多种疾病引发。临床表现有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诊断依据典型表现及相关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并发症防治。不同人群如儿童、成人、老年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个体化管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作用,尤其是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例如某些自身免疫因素参与了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过程。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其免疫损伤机制有所差异,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可能与足细胞的功能异常有关,膜性肾病则多与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相关等。
2.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等。以糖尿病肾病为例,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理改变,进而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引发肾病综合征相关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肾脏相关组织,导致肾脏病变,出现肾病综合征的症状。
二、临床表现
1.水肿: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多从下肢开始,呈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包括面部、腹腔等部位出现积液等情况。水肿的发生与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关,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不同年龄人群水肿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水肿引起家长发现异常而就诊,成人则可能因日常活动后水肿加重等情况察觉。
2.大量蛋白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多,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正常范围。大量蛋白尿的持续存在会进一步加重低蛋白血症等病理过程。
3.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相关表现,如消瘦等。低蛋白血症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4.高脂血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成分升高。高脂血症的发生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以及脂蛋白分解代谢障碍有关,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等并发症。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四大典型表现,同时结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查可明确诊断。首先进行尿常规检测尿蛋白情况,然后检测血浆白蛋白水平,再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例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尿中丢失蛋白质的量,若达到大量蛋白尿标准,结合低蛋白血症等可初步诊断肾病综合征。
2.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可引起类似表现的疾病鉴别,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多有长期的血尿、高血压等表现,与肾病综合征单纯大量蛋白尿等表现有所不同;狼疮性肾炎除了有肾病综合征表现外,还可伴有多系统损害的表现,如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等,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可进行鉴别。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方面,水肿明显时需卧床休息,待水肿减轻后可适当活动。饮食方面,优质蛋白饮食,保证热量摄入,同时注意限制钠盐摄入,水肿严重时严格限制水的摄入。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对于激素抵抗或依赖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不同病理类型对药物的反应有所差异,微小病变型肾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好,而膜性肾病治疗相对复杂。
3.并发症防治:积极防治感染,因为患者抵抗力低易发生感染,一旦发生感染需及时选用合适抗生素。同时注意血栓形成的防治,由于高凝状态,可使用抗凝药物等预防血栓。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肾病综合征时,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要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等指标。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需求,同时注意水肿时的水钠摄入限制。
2.成人: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规律用药,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在生活方式上要避免劳累,因为劳累可能诱发病情复发。同时要注意情绪调节,不良情绪可能影响病情。
3.老年人群: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多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药物需谨慎。水肿管理上要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导致血容量不足等情况,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风险较高。
总之,肾病综合征是一种需要综合诊断和治疗的肾脏疾病,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和注意事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