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是什么
造影剂肾病是使用含碘造影剂后3天至3个月内出现肾功能损伤且排除其他常见原因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包括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直接肾毒性;危险因素有基础肾功能不全、脱水状态、糖尿病肾病、高龄、使用大剂量造影剂等;临床表现为肾功能变化和尿液改变;预防措施有评估风险、水化、选择低渗或等渗造影剂、限制造影剂使用剂量;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肾功能不全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1.肾血流动力学改变:造影剂可引起肾入球小动脉收缩,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研究表明,使用造影剂后肾皮质血流量会下降,这可能与造影剂改变了肾内前列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平衡有关,前列腺素具有扩张肾血管的作用,造影剂可能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影响肾血流动力学。
2.直接肾毒性:造影剂是高渗性物质,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改变细胞的正常功能。高渗的造影剂还会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脱水、坏死,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此外,造影剂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也可能阻塞肾小管,进一步加重肾损伤。
二、危险因素
1.基础肾功能不全:本身存在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的患者,使用造影剂后发生CIN的几率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者。这是因为基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肾脏储备功能差,对造影剂引起的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肾毒性更敏感。
2.脱水状态:患者在使用造影剂前存在脱水情况,会使肾灌注不足,增加造影剂肾病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时间腹泻、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液体的患者,在进行造影检查前若未纠正脱水状态,就容易发生CIN。
3.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时,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较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已有病理改变,造影剂的肾毒性更容易诱发肾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4.高龄:年龄>70岁的患者也是造影剂肾病的高危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肾脏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对造影剂的耐受性下降。
5.使用大剂量造影剂:一次使用大剂量的含碘造影剂会增加造影剂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使用造影剂的量超过一定阈值时,肾损伤的可能性明显升高。
三、临床表现
1.肾功能变化:在使用造影剂后数小时至3天内,血清肌酐水平可升高。一般血清肌酐较基础值升高25%-50%,或绝对值升高≥0.5mg/dl(44μmol/L)。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血清肌酐变化,仅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尿液改变: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等尿液成分的改变,但这些表现相对不特异,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预防措施
1.评估风险:在进行造影检查前,要全面评估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包括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是否存在脱水、是否有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疾病、年龄等因素。可以通过计算eGFR来评估肾功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进行造影检查以及选择合适的造影剂使用方案。
2.水化:对于容易发生造影剂肾病的患者,在使用造影剂前后进行充分水化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一般建议在造影检查前12小时开始口服或静脉给予等渗盐水,速度为1ml/(kg·h),造影检查后继续补液6-12小时,保持尿量充足,以增加造影剂的排泄,减轻肾毒性。例如,对于肾功能正常但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水化预防。
3.选择低渗或等渗造影剂:与高渗造影剂相比,低渗或等渗造影剂引起造影剂肾病的风险较低。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低渗或等渗造影剂进行检查。
4.限制造影剂使用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量减少造影剂的使用剂量,避免大剂量使用造影剂。例如,对于基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严格权衡造影检查的必要性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合理控制造影剂用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本身肾脏功能减退,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高。在进行造影检查前,要更加严格地评估肾功能和脱水状态,充分水化时要注意补液速度和液体量,避免因补液过快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同时,要密切监测造影检查后肾功能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造影剂肾病。
2.儿童患者:儿童发生造影剂肾病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在必要的造影检查时,要特别谨慎。儿童的肾脏对造影剂更敏感,需要严格控制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并且要确保充分水化,但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精确计算补液量,避免出现补液不足或过多的情况。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使用造影剂后的反应,如尿量、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3.肾功能不全患者:对于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进行造影检查前要充分评估风险,可能需要调整造影剂的使用方案。例如,可能需要选择更安全的造影剂类型,并严格控制造影剂用量,同时加强水化等预防措施,并且在检查后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