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需遵循多原则,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以下,要低盐饮食,ACEI或ARB类药物可减少尿蛋白;按肾功能阶段调整蛋白质摄入,选优质蛋白;要避免感染、肾毒性药物和劳累等加重肾损伤的因素,感染需预防及尽早治,避免肾毒性药物,注意休息防劳累。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原则之控制血压与减少尿蛋白
1.血压控制:
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压控制至关重要。一般来说,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因为高血压会加重肾小球内高压,进一步损害肾小球滤过膜,加速肾小球硬化。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压可以显著延缓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例如,一些长期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血压每降低10/5mmHg,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可降低约20%-30%。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压控制标准基本一致,但老年患者在降压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骤降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等问题。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血压控制要求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总体仍遵循上述基本目标。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要保持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g,这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2.尿蛋白减少:
减少尿蛋白也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重要原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是常用的减少尿蛋白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扩张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从而减少尿蛋白的漏出。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ACEI或ARB类药物能有效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延缓肾功能减退。例如,在一些大型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使用ACEI或ARB治疗的患者,尿蛋白减少幅度可达30%-50%。对于有蛋白尿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如何,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考虑使用这类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存在高钾血症的风险。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原则之限制蛋白摄入
1.蛋白质摄入量:
根据患者肾功能的不同阶段来调整蛋白质摄入量。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0.8-1.0g/(kg·d);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为0.6-0.8g/(kg·d),并且应尽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丰富,生物利用率高,既能满足机体基本的营养需求,又能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不同年龄的患者,由于机体的代谢情况不同,蛋白质摄入的具体量可能需要根据个体的体重等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儿童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保证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的同时,也要注意蛋白质的合理摄入,一般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肾功能情况,蛋白质摄入量会在上述成人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女性患者如果处于妊娠等特殊时期,蛋白质的需求会增加,此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保证总热量摄入合理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但仍要兼顾肾功能的情况。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原则之避免加重肾损伤的因素
1.感染因素:
感染是加重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的常见因素。患者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因为感染会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增多,从而加重肾小球的炎症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预防感染的措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保暖,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及时接种疫苗等;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个人卫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尽早积极治疗,选用对肾功能影响小的抗生素。
2.肾毒性药物:
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常见的肾毒性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肾毒性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肾毒性药物更为敏感,应尽量避免使用;老年患者肾脏功能减退,对肾毒性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肾毒性药物更容易导致肾功能损害。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使用药物更要谨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小且不损伤肾脏的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患者都应向医生说明自己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以便医生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
3.劳累因素:
劳累也会加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情。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都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作息时间。过度劳累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肾脏的负担。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波动,因此需要适当调整工作和生活节奏,保证身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来促进病情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