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中微小病变型肾病与细胞免疫异常有关,膜性肾病由体液免疫介导;遗传因素使部分肾病综合征具遗传易感性。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病因及机制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可致相关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引发)、药物及中毒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重金属中毒等可致)。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一)免疫因素
1.微小病变型肾病:多与细胞免疫异常有关。患者体内存在一些免疫调节异常的情况,例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等。研究发现,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的T辅助细胞1(Th1)和T辅助细胞2(Th2)的平衡被打破,Th2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增多,这些细胞因子会影响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电荷屏障主要是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的阴离子成分构成,正常情况下可以阻止带负电荷的蛋白质漏出,而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会导致阴离子成分减少,使得蛋白质容易漏出。
2.膜性肾病:主要是体液免疫介导的疾病。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膜上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在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例如,磷脂酶A2受体是膜性肾病中常见的靶抗原,抗体与该抗原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激活补体系统,进而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出现大量蛋白尿。
(二)遗传因素
部分肾病综合征具有遗传易感性。例如,某些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如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由NPHS1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该基因编码的nephrin蛋白是肾小球足细胞裂孔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突变导致nephrin蛋白功能异常,使得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从而引发肾病综合征。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其后代患肾病综合征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出生后需要密切关注尿液等相关指标,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及机制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相关的肾病综合征。在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导致损伤。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迁延不愈,可能发展为肾病综合征。对于儿童群体,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如果儿童在链球菌感染后出现蛋白尿等异常情况,需要警惕发展为肾病综合征的可能,应及时进行尿液检查等相关监测。
2.病毒感染: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病综合征较为常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可以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部位,引起肾小球炎症损伤。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病综合征在不同年龄均可发生,但在青少年中也有一定的发病比例,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肾功能和尿液情况,以便早期发现是否合并肾病综合征。
(二)系统性疾病
1.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多个器官的小血管壁,引起炎症反应。肾小球受累时,滤过膜损伤,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对于育龄女性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情况,需要密切监测肾脏功能,因为此类患者发生肾病综合征的风险较高,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预后非常重要。
2.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导致的代谢紊乱有关。长期高血糖会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理改变。此外,还涉及到肾组织局部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失衡,例如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增多,促进了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的积聚,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出现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尿蛋白等相关检查,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相关的肾病综合征。
(三)药物及中毒因素
1.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肾病综合征样表现。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影响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和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其具体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血流量减少,以及引起免疫炎症反应异常有关。对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需要关注尿液情况,如出现蛋白尿等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就医评估是否发生了药物相关性肾病综合征。
2.中毒:重金属中毒如汞、铅中毒等可导致肾病综合征。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会在肾脏内蓄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结构。例如,铅中毒时,铅可以抑制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同时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对于有重金属接触史的人群,需要进行肾功能和尿液的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肾病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