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需要注意什么
剖腹产的术前准备包括心理疏导、身体准备(禁食禁饮、皮肤准备、物品准备);术中需注意体位配合和手术操作配合;术后护理涵盖伤口观察与清洁、生命体征监测、饮食调整、活动安排、恶露观察;产后康复包括子宫复旧和盆底肌康复。
一、术前准备
1.心理准备:产妇可能会因对手术的不了解而产生焦虑情绪,应积极与产妇沟通,讲解剖腹产手术的过程、安全性等,帮助其树立信心,尤其是对于首次面临剖腹产的产妇,详细的心理疏导能缓解其紧张感,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手术。比如通过播放剖腹产科普视频等方式让产妇提前了解手术流程。
2.身体准备
饮食:术前6-8小时需禁食,4小时前禁饮,防止手术过程中呕吐引起误吸导致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有妊娠糖尿病等特殊情况的产妇,要严格遵循医生关于术前饮食的特殊要求,控制血糖水平,保障手术安全。
皮肤准备:术前需进行手术区域皮肤的清洁,通常会剃除手术切口周围的毛发,范围要足够,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这对所有产妇都适用,尤其是毛发较多的产妇更要注意清洁和剃毛的彻底性。
物品准备:准备好产妇术后所需的用品,如舒适的衣物、卫生巾等,家属要协助准备齐全,确保产妇术后能有舒适的恢复环境。
二、术中注意事项
1.体位:产妇一般采取仰卧位,麻醉师会根据产妇情况进行麻醉操作,麻醉过程中产妇要保持身体稳定,按照麻醉师的指令配合,不同的麻醉方式可能对产妇的体位要求略有不同,但总体要保证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2.手术操作配合:手术医生会按照规范进行剖腹产操作,产妇要尽量放松身体,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动作干扰手术。对于有前置胎盘等特殊情况的产妇,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更加谨慎操作,产妇要相信医护人员的专业操作。
三、术后护理
1.伤口护理
观察:术后要密切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一般术后会定期对切口进行消毒换药,正常的切口在术后几天可能会有轻微疼痛和红肿,若发现切口有异常渗液、红肿热痛加剧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
保持清洁干燥:产妇要注意保持切口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尤其是在产后洗澡时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用防水贴保护切口等。对于肥胖产妇等切口愈合可能相对困难的人群,更要严格注意切口的护理,防止感染影响愈合。
2.生命体征监测
体温、血压、心率等:术后会持续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正常情况下术后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若体温过高或持续不恢复正常,要警惕感染等并发症。血压、心率等也要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有妊娠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产妇,术后要更加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
3.饮食
早期饮食:术后6小时内一般建议禁食,6小时后可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先少量饮用温水,若没有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等。随着身体恢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正常饮食。对于有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术后饮食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血糖水平。
营养补充:术后要注意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切口愈合。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对产妇很关键。
4.活动
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内产妇可在床上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如翻身、屈伸双腿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产妇,术后24小时后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逐渐坐起,然后再过渡到床边活动等。但对于有产后出血等并发症风险的产妇,活动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后期活动:随着身体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一般产后1周左右可在室内适当散步等,活动量要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这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功能的恢复和体力的提升。
5.恶露观察
正常恶露情况:产后会有恶露排出,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颜色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化,一般持续4-6周。要注意观察恶露的量、颜色和气味等,若发现恶露量突然增多、颜色异常(如变为鲜红色等)、有臭味等情况,可能提示子宫复旧不全、宫腔内有残留等问题,需及时告知医生。
四、产后康复
1.子宫复旧:产后子宫会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可通过按摩子宫等方式帮助子宫复旧,但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方法。产妇自己也可以通过观察恶露情况等初步判断子宫复旧情况,一般产后6周需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B超等检查了解子宫恢复状况。对于有多次剖腹产史等子宫复旧可能存在风险的产妇,复查要更加及时和密切。
2.盆底肌康复:剖腹产产妇也可能存在盆底肌功能受损的情况,产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如凯格尔运动等。通过盆底肌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盆底肌功能,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相关问题,如尿失禁等。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多次妊娠等盆底肌功能更容易受损的产妇,更要重视盆底肌康复训练。



